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楼老师的博客情

  寻访者: 俞寅琳(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老 师: 楼佳钰 (杭州外国语学校)

楼老师的博客情

  我站在熟悉的办公室门口,有些局促。离开杭州外国语学校已有两年了,现在才明白,高中三年的所知所学已经渗进我生活的方方面面,怎么也无法割离了。

  推开门,我探进脑袋望了望。与我印象中的一样,一旁的矮柜上摆着一叠《南方周末》,满是教参、字典的办公桌前,正在忙碌的身影与我记忆中的影子渐渐重叠。

  “楼老师——”我轻轻喊了一声。下一刻,她急急地转身,愣愣地望着我,喜上眉梢,“俞寅琳!”身着简单随意的蓝色短袖衫,头发干净利落地扎到脑后,脸庞清秀,眼睛闪闪发光……两年了,她一点也没变。

  谈笑间,往昔今朝流淌于心。

  高中三年,楼老师一直鼓励我们写真心所想,我们也保持着每周写随笔的习惯。随感、评论、小说、诗歌、社会调查报告……无论风格,只需是自然流淌而出的文字。每两周,她和语文组其他老师会把其中优秀的文章影印出来,还会花两节课的时间提问鉴赏。

  有一回,我的文章入选了,楼老师让我站起朗读自己的文字。自豪伴着紧张,起身的那一刻,我的心脏扑通扑通地跳,连声音都有些颤抖。

  “尘世即天堂”——这是一个博客的名字,楼老师会把学生优秀的文章放在上面。这个博客始于2007年,记录着她8届学生的成长足迹。上大学后,我也不时回溯,一览“杭外人”的风采。我认为,这大概就是最好的传承。

  高二的时候,我的一篇课堂文章被楼老师推送了出去,最终获得了全国第六届冰心文学奖散文组一等奖。楼老师的指导和赏识,促成了这场奇妙的经历。获奖之后,《都市快报》记者前来学校采访。楼老师一时无法用手机联系到我,赶忙发动班里的同学,最终通知到了在阶梯教室的我。

  一次获奖,既是鼓励,也是契机。其他任课老师第一次发现了我写作方面的才能,而这也成为了我顺利保送南京大学的一个有力优势。

  我还记得,获奖评语是这样写的:“文章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换视角,灵动又真切地写出了对生命的体悟。”其实,这独特的体悟,也是楼老师给予我的。

  楼老师注重培养我们的公民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她鼓励我们多涉猎优秀的报刊杂志,在课堂上也会不时补充充满思辨性的评论文章。在她的影响下,每当《南风窗》到架之际,我就会兴冲冲地取来阅读。这一习惯,即便是最繁忙的高三也没有丝毫改变。

  医改、保障性住房、高速公路收费、特权阶级……对于我来说,这些话题确实有些深奥,但我总渴望去了解、去汲取。这是我生存的世界,也是我生活的国度,我希望自己能理性地看待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而不是成为一个冲动鲁莽的愤青。

  “如果人们的信念跟我的一样,认尘世是惟一的天堂,那么他们必将更竭尽全力把这个世界造成天堂 (Arthur Keith)。”“尘世即天堂”正是得名于这句话。怀揣这样的信念,我连续三年前往农村小学支教,两次在临安,一次在安徽宣城。同学们都羡慕我是“行动的巨人”。

  毕业时,楼老师把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送给我。书的扉页上写着:“爱自己,爱他人;爱自由,爱生活;执著时执著,放下时放下。”

  回访的那天恰逢学期结束,偌大的校园里鲜有学生。暑气氤氲,植物葱茏,满眼绿色,人工湖里锦鲤翻腾得快活。不觉想到,高中三年的我就像其中的一尾鱼,自由地在这里遨游。在这里,我看到了生活的许多现象,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并且努力执著地在大学中践行下去。生活有那么多的美好等着我们去探寻,我又怎会停下脚步呢?   (通讯员 王曼霖 整理)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楼老师的博客情 2014-09-12 浙江日报2014-09-1200011;3613607 2 2014年09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