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救死扶伤不该有例外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本不该有任何时间、地点、对象的例外,这也正是医生职业的神圣高尚之处。如果治病救人还要挑对象、人道主义还要讲条件,那么这将是医疗界乃至全社会的悲哀。

救死扶伤不该有例外

  一位六旬老人,晕倒在医院缴费大厅,9分钟之内,11位医护人员路过,7位无动于衷,不到2分钟的胸外按压抢救,最后老人躺地1个多小时,才被担架抬走。这起令人心寒的事件,于上个月19日发生在湖南祁东县人民医院,王伟云老人最终不治逝世。

  在监控录像中可以看到,老人倒地之后,来来往往数位医护工作者,视若无睹,置之不理,任其躺在冰冷的地上,即便是抢救,也很难称竭尽全力,甚至还有医生在一旁笑谈。如果将这起事故简单归为抢救应急机制落后,恐怕太过敷衍,对生命的漠视、责任感的淡薄,已经到了令人愤怒的程度。医术可以有高低之分,医德不该有好坏差别,这或是一起个案,却敲响医疗界职业伦理的警钟。

  与此事看似不相干的,还有两条发生在八月底的新闻,一则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主任马瑞雪宣称:“将不再为‘医闹’女子的孩子提供继续治疗”;另一则是湖南岳阳市一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易峰发出倡议,呼吁全市急诊医生将3名伤医凶手拉入黑名单, 拒绝为之提供任何医疗服务。

  如果说祁东县人民医院那些“打酱油”的医生,见死不救,缺乏仁心,冷漠失职,该受到“无条件”的谴责,那么上海、湖南等地医生为了受伤害的同仁,发出拒诊声明,是不是应当得到“有条件”的同情?事实上,细细思量开去,漠视患者生命与报复性拒诊之间,大概只是一百步与五十步的差别罢了。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本不该有任何时间、地点、对象的例外,这也正是医生职业的神圣高尚之处。如果治病救人还要挑对象、人道主义还要讲条件,那么这将是医疗界乃至全社会的悲哀。

  当然,由此一味地指责医生,确实有失公允。医患关系走到今日局面,矛盾一触即发,甚至发展出专业“医闹”,医生与病人,各有各的委屈,这个结不是一时半会儿可以解开。然而,不能因为难解就“放弃治疗”,甚至破罐子破摔,助其走向恶化。从这个角度来讲,多地医生的拒诊声明,应当获得理解,但对于化解医患矛盾而言,这条路不可取,有害无益。尽管个别无理取闹的患者及家属、恶意伤医的医闹,伤透了医生的心,但别人犯错不能成为我们犯错的理由,如果就此选择推责,不仅愧对医生的职业操守与良心,更会让矛盾冰冻,让冷漠蔓延。如此下去,假以时日,王伟云老人的悲剧恐将成为普遍。

  好制度可以让坏人无法任意横行,而坏制度则会让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医患矛盾难解之结,声声呼唤着医生与病人之间沟通、调解、维权制度的亟待建立,呼唤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很多时候,矛盾的结点往往在于双方对诊疗过程及结果在理解上的分歧、期望值的反差,这并非不可解决。当然,继续深挖下去,问题的根源会归结到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卫生法制不健全、医疗成本居高、权利保障不足等,这些都需要在推进改革中一步步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当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坚持,更应多一些努力。

  黑暗无法驱除黑暗,只有光明可以;仇恨无法化解仇恨,只有爱可以。爱心,是医生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内生原动力,是生命的希望与寄托所在,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轻易抛弃它、否定它。医生与病人都需要用爱来呵护,用心去理解,希望在当前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医患之间能够相互体谅、相互关爱,彼此扶持走出这片泥泞,迎来和谐温暖的明天。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救死扶伤不该有例外 2014-09-10 浙江日报2014-09-1000038;3612725 2 2014年09月1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