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月之华,惹人醉

  老家粉:余姚 流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秋节也像一幅浸泡在水中的画,渐渐地褪去了它缤纷的色彩。一年一度秋风爽,如今又喜逢佳节,却在不经意间开启了尘封的记忆,幼时的过节情景,一幕一幕地重新回味,发现它们仍是那么鲜明,那么意味深长。

  中秋之夜,无疑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夜晚。会当月上东山,长天一碧,银光泻地,处处景物熠熠生辉,犹如置身于梦幻世界。此刻,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院子里的方桌上摆出几盘月饼。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孩子们能够享用的,大多是街坊饼场生产的月饼。

  这种月饼分大小两种。大的直径有一尺长,用面粉揉和少量的糖,做成圆形扁平的饼坯,填入红糖、枣泥、花生和肥肉等做的馅,放在烤炉里烤熟后,再在饼面贴上一张方形的、手工拓印的、有着戏文的图片。

  有一种专门用来送礼的月饼,名为“大礼饼”。由于它经久耐放,平时多舍不得吃,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才用刀切出几小块,然后沏上一杯清香四溢的茉莉花茶,就是最精致的待客点心了。

  而更受我们孩子欢迎的,却是一种用雕着飞禽走兽的模子压成烤熟的小月饼,俗称“猴马鹿兔”。记得小时候,我们还用它们玩“大吃小”的游戏——每人都从口袋里掏出一块饼来,一声令下大家同时张开手掌,大动物就吃了那些小动物。赢的,喜笑颜开;输的,垂头丧气。其实这小月饼只不过是花样翻新的“花生饼”罢了,但一饼在手,有的吃、有的玩,倒也别有兴味。

  现在每逢中秋,市面上的月饼都包装得极其豪华,口味和造型更是层出不穷。“猴马鹿兔”早已销声匿迹,孩子们当然也不知道“猴马鹿兔”为何物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在闲谈童稚时期的往事时,才会记起和小伙伴们在月下吃“猴马鹿兔”的那份童趣。

  夜深人静,小孩子和老人都睏了,睡觉去了。但还总有一些中青年人留恋迷人的夜色,等着看月华,而不愿回房里去。

  月华,其实只是月光通过云中的小水滴或冰粒时发生的折射,在月光周围形成外紫内红、美丽的彩色光环,但经人们口口相传,却成了神奇的宝物。等待拾月华穗的人,都忘不了带着一把剪刀、一块小红布。说是到了夜半,那光环就会化为一条光华灿烂的彩带,从天上垂到人间,这彩带人们称之为月华穗。幸运的人只要能在剎那间,剪下一小片用红布包起来,把它放进米缸里,不论你舀出了多少米,缸里的米总还是满满的;放在钱柜里,不管拿出了多少钱,柜里的钱总是拿不完。在那缺衣少食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这些饱受饥饿的孩子,总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听得入神。

  和所有的民间故事一样,月华穗也不乏“惩恶扬善”的故事。童年时,外婆就给我说过这样的故事:说是有个贪心的财主,在中秋节的晚上果然看到他日思夜想的月华穗,他赶快拿着剪刀跑了过去,一把抱住月华穗就剪。他剪了一小块,但又想剪下更大的一大块。这时月华穗逐渐往上升,财主却抱住不肯放手。结果被月华穗拖到半空中,一撒手跌落在地上。

  在那艰难的日子里,神奇的月华穗给了善良的人一种希望,同时也给那些贪婪的人以警诫。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月之华,惹人醉 2014-09-09 3601080 2 2014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