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宁海一下岗工人创办海洋生物博物馆——

黄仁普:螺号声声悦

  本报记者 陈醉

  县委报道组 陈云松

  在宁波宁海县强蛟镇的海边上,带着咸腥味的海风渗入周遭的建筑,包括藏在其中的那一片石头模拟的2500平方米广阔海底。

  走近,一片1米多长、长得像彬树的海底生物紧紧趴在一块石头上,它竟然是一朵已有100多岁的珊瑚;距今1亿2千万年前的螺化石,个头小小,藏在石缝中间;巨大的海龟标本静止在珊瑚丛中,头微倾,不知道它生前的那刻正在张望着谁?

  这片仿生的海底,就是宁海下岗工人黄仁普打造的全省首家仿生海洋生物博物馆,每年接待近10万参观者。而这十年来,他一点一滴收集起近3000件各类海洋生物化石,这些海生生物与他的生命和经历不可分割。

  不过,在黄仁普的海底世界里,他最爱的还是贝壳类。“小时候,我们这些海边成长的孩子都喜欢拿着螺听声音,天真地相信里面住着海螺姑娘。”长大后,黄仁普真的在一个个螺里听到了丰富多彩的故事,而故事里也藏着千百年来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永恒法则。

  嘘!精美的贝壳开始说话了……

  一粒卡在鱼肚子里的螺

  41岁之前,黄仁普的人生就像他收藏的那颗卡在鲨鱼肚子里的螺一样,伸展不开手脚。

  4年的军旅生活,7年的国企生涯后,黄仁普做过社区工作,开过烟酒店、钟表店,还当过工程车修理员,不过最终,下岗了。

  那时的黄仁普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运道”的人:居民户口没花头的时候,来了个“农转非”;当兵不吃香的年代,去当了兵;国企要转制的时候,进了国企;街面屋金贵的时候,15米长的临街房屋被拆迁了……

  “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或者说能够做些什么?”直到黄仁普遇到那颗卡在鲨鱼肚子里的螺。

  作为世代以海为生的渔民后代,黄仁普与海有着剪不断的情感。所以,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对海洋里的小生命特别关注。

  一次,黄仁普听说舟山有人收藏了一种奇特的螺,寄生在鲨鱼肚子里,靠吃鲨鱼碎石、毒物为生,它与鲨鱼相生相伴,只有等鲨鱼死掉之后才能出来。他顶着好奇,赶过去一开眼界,只见这种螺其貌不扬,外壳却坚硬非常,仿佛藏着一股强大的生命力。

  “这种螺的生存环境很差,可他们没有放弃生长。”黄仁普一下子开窍了,哪怕再难,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恰巧,2003年中国渔村在象山皇城沙滩建成,他的机会来了。他请来专业的设计师,建造了当时华东地区最大、全国数一数二的贝壳中心,转行卖起了琳琅满目的贝壳。

  一粒百万年前灭绝的螺

  黄仁普收藏了一颗珍贵的螺,叫“龙宫翁戎螺”,直径21厘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的龙宫翁戎螺。扁扁的身材,很像童话里海龙王的宫殿。

  不过,它的身世更传奇,早在5.7亿年前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曾一度被认为早在数百万年前就灭绝了。而与海洋接触得越多,黄仁普的感慨越深,海洋藏着无数秘密,就像这种螺,生长在南中国海、台湾岛东北部、日本海80米至200米深海海底的礁石缝中,捕捞比较困难,所以一度被认为早已灭绝。直到18世纪末,潜水技术快速发展,各国生物学家才先后在西印度群岛、印尼、日本、南非及中美洲海域找到过10余种“翁戎螺”活体。

  黄仁普手中的这只龙宫翁戎螺,就是玉环渔民在台湾海域附近捕捞到的,他在一个渔民手中买了下来。

  有一年,在南日群岛一个远海的小岛上,有渔民提供了一条信息:“那里的螺多呵,好像在‘开会’!”黄仁普急匆匆赶过去。好不容易等到退潮,他果真看到各种各样的螺像在聚会,心中大喜,扑通一声跳下去,摸了一大摞贝壳。

  “最‘上算’的,是两条1米余长的象牙管螺,因别人不识货而无人问津。最名贵的收藏,是那一段真正的红珊瑚,和原菲律宾领导人赠中国领导人的国礼一模一样,国礼现存于北京自然博物馆……”说起那些与海洋生物的故事,黄仁普的话停不下来。

  一粒宝螺的“黄仁普猜想”

  在黄仁普的博物馆里有一种宝螺,原先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是1万元至2万元,且只产于南海。不过,2010年,市场价突然跌到了几百元。

  黄仁普细心调查,东海中突然频频出没这种螺,因此压低了市场价。他深入研究,悟出这是气候变热、原产于热带海洋的宝螺北移的缘故。一篇论文诞生,发表在中国湿地博物馆的刊物上。

  “如果说10年前,我只是被海洋生物的外观所吸引,那今天,我越来越被它们的内容所牵引。”黄仁普这样说。过去有一篇名作叫《歌德巴赫猜想》,黄仁普跟海洋生物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也有自己的“黄仁普猜想”。

  “我的父亲死于癌症,我就一直在大胆设想,当从陆地生物中提取的药物,不能完全攻克癌症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把目光移到海洋生物上呢?”黄仁普预测。

  当然,猜想不是胡乱的,黄普仁拿出了一系列的充分依据。他认为,过去中药以陆地生物为主,但不是说海洋生物就没用,而是因为限于当时的物质技术条件,海中生物获取太难。而现在已经有提取自海洋生物的成功药品,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深海鱼油。

  “我不是想想而已,而是一直在做实质性的准备,比如到上海中医药大学查阅资料、到青海塔尔寺医院探讨红珊瑚的药用价值等。”黄仁普说,现在他的资料已收集得差不多了,如果资金足够,他的“中医中药与海洋药物博物馆”就会筹备开张。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黄仁普:螺号声声悦 2014-09-02 3600967 2 2014年09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