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浙情”燃烧的岁月

  每一个文艺青年的心里,大抵都住着一个西藏。

  那是海子的西藏:西藏,一块孤独的石头坐满整个天空 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 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在这次跟着历届援藏干部返藏前,我想象中的西藏,也是这般诗意又美好。而这5天的行程,让我认识了另一个西藏。在这个西藏,走路会晕眩,呼吸会急促,看着热腾腾的牦牛肉没有胃口,睡觉时甚至不得不靠氧气罐“帮忙”。

  这个“西藏”,叫那曲,这里的海拔在4500米以上,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年平均气温仅-0.9℃至-3.3℃。这里,是浙江从1995年开始对口援建的地区,过去的20年里,七批共340名援藏干部在这片雪域高原留下自己奋斗的足迹。

  “第一次去那曲的时候,看到一座雪山,就让司机停下来等我们拍照,后来的3年,只是盯着手机屏幕不断看时间,怎么还没到?”从拉萨去那曲的车子里,我省第五批援藏干部朱云伟这样告诉我。这段直线距离仅220余公里的路程,因为山路盘旋,需要花费近6小时的时间。“远在阿里,苦在那曲”,不是一句玩笑话。

  “每一个自愿来援藏的人,想法都很简单,就是想为这片土地做些事。”2010年结束援藏任务的我省第四批援藏干部戚飚,在那曲落下的高原病,到现在还没有痊愈。可面对我的提问,他的回答很坚决:“我相信大家都不后悔自己援藏的选择。”

  好男儿,不后悔。一批批的援藏干部们,用自己的默默行动,践行着“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誓言。

  第一批援藏干部领队邢最荣记得,1995年第一次来到那曲的时候,用水要从井里打,烧饭用牛粪引火,零下30多度的冬夜,也只有被子能够御寒。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踏遍了那曲的山山水水,认真做好每一次调研,努力发展当地经济。

  第四批援藏干部领队李良福记得,为了修建那曲县城的浙江路,援藏干部们反复论证,画图纸,招投标,查进度,每一项流程大家都亲力亲为,“做了,就一定要做成精品”是每个人的承诺。

  去年入藏的我省第七批援藏干部,自然也不甘示弱。省交通厅派往那曲物流局的唐小明,先后提出了那曲物流发展设想、那曲高新区发展报告等方向性、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为那曲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那曲县人民检察院任常务副检察长的刘国建,刚到西藏就因高寒、缺氧、低压的自然环境患上了高原急性肺水肿,可短短一周之后,他就出现在了工作岗位,“我是来援藏的,不能拖大家后腿。”从省委组织部来到那曲地区组织部的葛海龙,更是以身作则,不断替大家打气,“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把工作做好。”

  令人惊叹的数字,和那曲随处可见的“浙江元素”,都是援藏20周年的成果。可更让我感动的,却是另外一个个细节。那是历任援藏干部们和那曲朋友的邂逅与重逢。久别老友的每一次深情相拥与依依惜别,都让人觉得鼻子发酸。我相信,在藏民们满含笑意的双眼里,是属于这300余名援藏干部自己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浙情”燃烧的岁月 2014-08-18 3588598 2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