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朝文新智

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舟山采风——

“对画”海上丝绸之路

  本报舟山8月13日电

  记者 史朵朵 通讯员 赵诗晨

  当阿拉伯艺术家邂逅舟山的海洋文化,会擦出怎样奇妙的火花?今天,在第五届“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活动”暨海上丝绸之路舟山行活动中,11名阿拉伯知名艺术家齐聚舟山市文化馆,在陶瓷上创作,来一场中外艺术的“对画”。

  在优美的旋律中,来自苏丹的哈利德一会儿急促地在瓷瓶上涂抹,一会儿舒缓地勾勒着图案,他不断地打量作品的效果,或点头微笑,或努嘴耸肩。“我决定放弃自己原来的绘画构思,来画舟山的海洋和山川,展现我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我画的主题是人物,这也是我对舟山人民的印象,充满活力。”来自科威特的艺术家舒拉亚用简单的几笔线条描绘,一个微笑的女人就跃然瓶上。这是她第四次来到中国,“美丽”这个词,是她对舟山最好的描述,“几千年前,阿拉伯国家就与中国友好互通,而今中国的变化也日新月异,这也是我经常来中国的原因。”

  突尼斯艺术家蕾拉画的几条鱼在细长的瓷瓶上活灵活现。在她身后,是她喜爱的渔民画《乌贼夫妻》。“这幅画充满了想象力,也给我带来了灵感。特别是里面‘鱼’状的图案,在这里代表喜庆和丰收,而在我们国家,有着不同的寓意。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文化交流。”蕾拉希望将她和本地画家的作品放置在一起,寓意文化的融合。

  无论是人文还是自然风光,舟山的点点滴滴都给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从美丽迷人的沈家门渔港到繁华热闹的六横双屿港,从景色秀美的大青山到风光旖旎的普陀山……艺术家们运用自己的绘画技巧在瓷瓶上创作,用猩红色表达热情,用淡蓝色表现静谧,用黑色表现神秘,让不同的艺术交融碰撞。

  艺术家们的作品,让舟山文化馆副馆长徐锋连连称赞,“这些具有阿拉伯风格的作品,个性更张扬,对事物的表现更直率,尤其是斑斓的色块有着典型的文化特质。这跟中国画有区别,但两者的审美及创作上依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他认为,中阿艺术的交流,在历史上一直没有停歇过,每一次碰撞都会有新的火花出现。

  此次阿拉伯艺术家创作的70件作品,将被舟山市美术馆等单位收藏,由此也将深入推进中阿文化的交流。“我很珍惜这次来到舟山的机会,这次机会不仅可以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也加深了中阿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哈利德说,“我真诚地邀请中国的艺术家到我的国家采风。”


浙江日报 人文·朝文新智 00014 “对画”海上丝绸之路 2014-08-14 3585162 2 2014年08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