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手术刀”直指行业垄断
汽车业迎来新变局
新华社记者 南辰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网站近日发布公告称,自今年10月1日起,工商总局将停止实施汽车总经销商和汽车品牌授权经销商备案工作。这条消息在汽车业内尤其是汽车流通领域引发很大反响。
“剑指垄断?”“汽车流通模式创新?”“《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终于要‘大修’了?”围绕工商总局这一简政放权的新举措,各种解读和前瞻性分析沸沸扬扬。其实在这份公告一开头,工商总局已经明确指出这一政策的“源动力”:“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看来,围绕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和市场公平竞争的改革,再一次与汽车业碰撞出火花。
值得关注的是,从近期中国汽车业一系列变化趋势和苗头分析,这种积极拿起改革的手术刀,果断向不公平、不健康的市场秩序动刀的决非局限于某个部委,而是涉及多个部门,刚刚“起步”。
以汽车业饱受诟病的垄断嫌疑来说,回应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对国内汽车行业的反垄断调查,8月3日,北京梅赛德斯-奔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宣布将从9月1日起主动调整部分维修配件的价格,涵盖奔驰全系车型,范围包括超过10000个配件。这次“大降价”可以追溯到今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奔驰一款车型的零整比居然高达1273%,是汽车发达国家零整比均值的4倍多。这引发各界关注,反映出中国汽车市场严重缺乏公平的竞争秩序、透明的信息环境和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其实仔细研究《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其中多条与中国汽车业很有可能碰撞出改革的火花。例如,放宽市场准入,改革市场准入制度,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厉惩处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不管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要面对市场向更加公平转型带来的压力。
这些改革深化逐步带来的积极变化,正是中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汽车社会由青涩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