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老家

莲子,连子连心

——武义三兄弟回乡光复宣莲

  大暑,太阳到达黄经120度。这是中国人24节气的第12个,意味着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仙霞岭山脉深处,壶源村先民种下的莲,此季莲子又饱满了。少时离家谋生的周家三兄弟,又回到了莲田。繁忙的采摘期已经到来,荷田将回馈长达半年的甜蜜,以奖赏三兄弟对祖先事业的承继,和他们间浓浓的亲情。

  周永昌深一脚、浅一脚从荷田走出来。

  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衬托着这位长兄刚毅的脸。他头发花白,面容沉静。二弟周树义站在田埂上,接过大哥手中一把饱满的莲蓬。他右脚先天残疾,兄长从不愿他下田。小弟周树文拿着手机,记录着两位兄长的一举一动。

  这就是周家三兄弟。从山里走到城里,他们几乎用了20多年的时间;但从城里折返回山里,只用了两年。兄弟三人说,莲子连子,祖先传下来的莲子,把他们又牵回来了。

  他们的家在武义县西联乡壶源村。这也是清朝贡莲——武义宣莲的发源地。

江南可采莲

  大暑前后采收的称为伏莲,也称夏莲,养分足、颗粒饱满,此时我来到了壶源村。

  壶源,栖息在崇山峻岭里的村落。230户人家,665人口,散落在仙霞岭山脉金华境内最高峰——牛头山的山脚、山腰上,海拔相间四五百米。

  周家兄弟的荷田,位于山脚下,一望无际。这是附近一带最好的水田,足有212.5亩。前年年底,兄弟三人挨家挨户游说,才把一块块田流转到自己手上,承包期30年。他们的理由是:壶源宣莲的种,不能断送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

  村民们被打动了,以每亩250斤谷子的低价转包。“都是壶源人,大家都舍不得我们村的莲种失传。“周树文说。长长的山垅里,一阵微风拂过,荷叶翻滚,荷花摇曳,暗香浮动。

  我跃跃欲试。老家门口曾有口水塘,伯父种的荷花,清纯动人,但不产莲子,只出藕。我从未采过莲子,却是年少时最想干的农活。想象着自己穿一身花衣裳,划一艘小船,穿梭在粉紫嫩白的荷花间,低声吟唱;荷花深处,有少年和着歌。

  周永昌从莲田里走出来,看到我失望的脸,笑了:“划船采莲,那是供观赏用的花莲。我们家种的是子莲和你伯父家种的藕莲,品种不一样。”

  没有小船,没有少年,我还是决心下田采莲,一了年少夙愿。孙红枝把她的装备借给了我——一双连鞋带裤的水田袜。她是老三周树文的媳妇,从江西嫁过来的。20多年前,周树文在江西务工,与她相识相恋。两年前,两人已拥有10家超市,一家茶叶公司。

莲叶何田田

  据考证,荷与水杉、银杏一样,是历经冰河期,而未被冰川噬吞,得以幸存的孑遗植物。在我们祖先眼里,它是圣洁高雅的典范。

  莲即是荷。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莲是荷的果实,后来两者通用。

  周家兄弟眼中的荷,是年少的学费,是父亲的忙碌,以及病中的慰藉。三人是苦命的孩子,小弟3岁时,母亲就离世。那时,老二6岁,老大9岁。父亲未续弦,一心一意拉扯三子。

  深山中,谋生不易,田里的稻谷熟了,要挑回山上的家,得走两公里的山路。周永昌11岁就为父亲挑谷,有时累了靠在山路上,一睡就是一夜。

  这些都是周树义告诉我的。哥几个都下莲田忙碌去了。他腿脚不便,站在田埂上,陪我这位客人。

  荷田下的美,只有下过田的人才会知晓。它清悠、恬静,一枝枝拇指般粗细的荷茎,优雅地挺立,支撑着花与叶。这里的泥极深,过膝盖、漫大腿,每一次抽腿前进,都极吃力,几次都差点摔在田中央。

  然而,美味唾手可得。胖胖的莲蓬,挨在我四周。折上一枝,掰开它,剥出嫩绿的果儿,往嘴里一塞,新鲜莲子的清甜,迅速占满舌尖,爽极了。

  周树义说,莲子是个宝,有着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补中养神等功效。《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等古医籍都有记载。但这样的好东西,他们小时候极少吃到。

  山中闭塞,无其他收入,莲子是家中重要经济来源,父亲要用它买盐、交学费,哪舍得给儿子们随便吃。尽管如此,一亩莲子还是养活不了三兄弟。三人小学一毕业,就被迫离家自谋生活。

  “我觉得我们兄弟都有点像莲,生命力顽强。”周树义今年46岁,生活的磨练成就了他。2010年,他已是一家茶叶公司的市场总监,北京茶叶市场响当当的人物,也就在那年,他选择返乡,因为根在武义。

莲子清如水

  采访断断续续,田间的忙碌让兄弟三个无暇顾及我。与周树义的谈话,也常被各地的订购电话打断。

  周树义和周树文都是做茶叶出身。周树义回武义后,两人合伙办了家茶叶公司,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事业有所起色,也常回老家看看,却发现他们儿时漫山遍野的荷田,已经萎缩到几十亩。他们的父亲在十多年前过世了,但他讲述的关于莲子的故事,却不断拨动着兄弟两人的心弦。

  黄昏,搬了几把竹椅,我们在荷田边,边剥莲子,边闲话家常。周树文讲说起了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相传,壶源的莲子是观音菩萨座下的童男童女撒下的,他们思凡,曾在此隐居,后被发现召回天庭。为纪念这段人间生活,他们偷摘了观音莲花宝座上的几颗莲子,撒到了壶源。

  周家先祖是唐朝元和年间迁入壶源一带,那时壶源已经种植荷花。通身是宝的荷,被先祖引种。自至,周家的藕种就没有离开过水田,一代传一代。

  父亲离世,大哥周永昌也在10年前外出开超市。先祖传下来的莲种,在他们家已经断了。“光是我们家断了没关系,找堂兄弟他们续上就好。眼下的情况是,壶源的年轻人都出去了,村里只有不到一半人口,荷田每年都在减少,已到了保种的时候了。”周树文跟哥哥们商量着,要挑起这副担子。

  周永昌原本已在萧山开大超市,离开山沟沟,曾让他有解脱之感。这回,周永昌说是为了兄弟情:“荷田投资几百万呢,两个弟弟的身家全在这了。他们10多岁就离家,又没怎么种过莲子,我放心不下。兄弟要齐心嘛!”

  播种、施肥、拔草……兄弟三人亲力亲为。去年下来,收入百来万元。壶源一直来都以出售干莲子为主,剥莲子是繁重的劳动。这般耗时耗力,是壶源人不愿种莲的原因之一。为此,他们在淘宝上卖起了鲜莲蓬,今年争取杀出一条新路来。

  月朦胧,躲到了云层里,夜更深了,他们打着哈欠回去休息了。月下,我相信了“莲子连子”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周家三兄弟回家的故事。自幼丧母的他们,用了二三十年,从山里走到了城市;而他们的返乡路只用了两三年,莲子在召唤着他们回家。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老家 00019 莲子,连子连心 2014-08-05 浙江日报2014-08-0500010;浙江日报2014-08-0500013;浙江日报2014-08-0500014;3537433;浙江日报2014-08-0500015 2 2014年08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