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企业生死是常态

  兰建平

  自从我省一些地方出现“老板跑路”、一些地方出现企业资金链、担保链等问题以来,外界非常关注:浙江经济怎么了?浙企真的出现倒闭潮了吗?一些企业出问题是正常的优胜劣汰,还是区域经济后续乏力的表现?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浙江经济是什么、有什么、要什么三个基本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以简单的GDP数字论英雄,把发展的核心落实到切实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上,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上。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的作用,根据已经公布的清单,浙江削减和下放的各种权力已经超过8000项,是全国行政审批改革最快的代表省份之一。回顾浙江经济的发展,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样本省份,用市场的视角去研究分析浙江经济,才会看到一个真实准确的浙江经济。

  中小企业众多、民营经济发达是浙江经济最大的特点。到2013年浙江大大小小的企业超过100万家,如果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浙江平均50个人左右就拥有1家企业,以创业为导向是浙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原因。在2013年举行的第十届浙商投融资大会上,奈斯比特先生称浙江是最具创业基因的中国省份,好比中国的“犹太人”。其实,如果从创业主体做一个分析的话,在我省这种主体至少经历了夫妻老婆店、前店后厂、乡镇企业、现代企业四个阶段,各类企业数量在顶峰的时候曾达到270万家,如果仅仅从数量上看,浙江企业在过去的10至15年已经死掉了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但是,如果把2003年和2013年的浙江经济做个比较的话,2003年浙江的GDP为9050亿元,人均超过2000美元;2013年为37568亿,人均超过10000美元,分别增长了4倍和5倍。这种以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为代表的区域经济,有个几百家、几千家、甚至上万家的小微企业、中小企业“关掉”、退出市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即使达到1万家、2万家,也只是1%至2%的比例,根本不需要用“放大镜”式的特写镜头来描述。

  未来,浙江经济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从大向强转变。顺应新科技革命趋势,紧紧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在发展方式的转变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是浙江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换三名”,从本质上讲就是要用现代产业的理念发展现代产业,不断提高产业中现代元素的比重。同时,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方式,推进产业重组,引进国际资本、国有资本等,提升民营经济,真正建立各种规模、各种层次的现代企业,着力培育本土化的国际企业,逐步形成大企业引领发展的经济格局,努力实现由经济“大”时代向“强”时代的转型升级。如果到2020年,我省经济能够培育10家左右千亿级企业、100家左右百亿级企业、1000家左右上市公司,我省区域经济发展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当然,我们也要清楚看到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确还面临不少问题,特别是最近三五年来,一些民营企业热衷于赚快钱,什么赚钱就做什么,结果在宏观经济趋紧的条件下,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被兼并重组。对这些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更要区别对待。对由于技术落后、缺乏创新能力的产业、企业、产品,要果断实施“腾笼换鸟”,坚定不移地实施退出机制。对于技术领先、经营有方、产业前景良好的企业,由于市场、原材料、生产成本等造成的临时性困难,要通过“双服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企业度过难关。对于一些恶意“跑路”、逃废债务、逃避责任的公司,政府要果断有为,及时处置,把影响降到最低。

  在产业演进的过程中,企业成长的过程一定是大浪淘沙。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是一场马拉松,一年、两年不说明问题,十年、二十年才说明一定的问题,但真正要说明问题也许需要上百年的时间。在前行的道路上,市场自有它选择的方式和路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生死死是常态,要正确看待,而不是简单断言“赢”和“输”,大家都需要一份淡定,这是我们经济观察和研究的一种理性,也是一种科学的态度,而不应人云亦云。

  (作者单位: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企业生死是常态 2014-07-24 3536842 2 2014年07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