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涛在后,岸在前
——浙江海洋学院服务“两区”建设纪略
波涛在后,岸在前
——浙江海洋学院服务“两区”建设纪略
林上军 陈位权 陈香娟
入夜,舟山长峙岛东端散发出柔和的灯光,夏风吹过,拍打于围堤外的海浪声,使校园显得愈发宁静。科研室、图书馆、报告厅,在学校各个角落,随处可见深思的面孔和专注的神情。
浙江海洋学院,一座充满着激情的“象牙塔”、一艘蕴藏着生机的“海洋船”。
自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批复以来,这里的党员干部、教职员工与学生一起,倾心蓝海、殚精竭虑,以筚路蓝缕的精神,踏石留印的干劲,投身海洋经济,服务新区建设。
努力营造“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学风建设氛围。“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学校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正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洋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科技创新基地,海洋科技引才引智载体,海洋经济、管理和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近2年时间,学校在各类大学排名中前移50位左右。
波浪发电 服务地方创新突破
“看,那灯光就是波浪发电装置‘海院1号’发出来的”,在位于舟山朱家尖岛东沙海域,笔者顺着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李德堂手指的方向,看到了一架类似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装置,虽近黄昏,但装置上发出的灯光仍显耀眼。
随着能源供应的日趋紧张以及环境保护形势日益严峻,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发波浪能发电,但真正成功的不多,应用于实际的更少。浙江海洋学院研究团队研发的“海院1号”波浪发电装置显然已经走在了国际波浪能技术研究领域的前列。
“‘海院1号’总装机容量为10KW,经测算,它已实现海上无故障运行2150小时以上。自2013年4月6日至今已经历了3次强台风。”李德堂介绍,目前,他们正与沿海地区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及意向,计划在嵊泗花鸟岛、普陀螺门新渔港等地进一步研发与实施“大功率波浪发电站”项目,让海洋清洁能源造福沿海居民。
发挥高校科研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实施沿海县区合作计划,深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学校已成为沿海各县区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库、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去年,该院成立了“教授博士服务工作站”;建立普陀、岱山、嵊泗技术转移中心,加大与温岭、瑞安等县区的合作,深化与三门结对科技帮扶工作……
乌贼归来 增养技术修复渔场
走进我省的一些水产集贸市场,在摊位上不时可见原本几乎绝迹的乌贼(又称墨鱼)。乌贼归来的背后有浙江海洋学院研究人员的持续攻关。浙江海洋学院院长吴常文回忆,前几年他们请东极岛的渔民潜海好不容易挖来2277颗受精卵,开始研发乌贼等头足类产卵场修复技术等。在5年时间内,舟山渔场增殖放流乌贼卵达到4908万粒。现在,作为东海四大经济鱼类的乌贼年产量已达3万吨左右,接近乌贼资源未被破坏时的二分之一。而与此同时,该院科研人员一直跟踪实施的黑鲷、梭子蟹增殖放流也收到成效,产量自大规模放流后多数年份保持高产;去年梭子蟹旺发,捕捞量比上年增加了约三分之一左右。十几年未见的野生大黄鱼已经出现成吨的网产。增殖放流促进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对修复浙江渔场起到积极的作用。
2011年12月由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该院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两年多来,为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跨越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去年中心承担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5项,企事业单位委托16项。获省部级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25项,获授权专利62项,发表论文47篇。
春风化雨 专业成才精神成人
新校舍、新面貌、新气象。今年以来,浙江海洋学院可谓捷报频传:
浙江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日前揭晓,浙江海洋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5项成果获得该奖,其中2个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另3项获二等奖。这是浙江海洋学院建校以来最好的成绩。
5月10日至11日, 2014年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总决赛在重庆举行,浙江海洋学院天马行空团队取得大赛特等奖的好成绩,是浙江省5支参赛队伍中唯一一支获得特等奖的队伍。
5月16日至18日,全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落下帷幕。浙江海洋学院8件作品入围决赛,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该校本届挑战杯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一系列获奖、突破并不是偶然的,是我院坚持不懈促办学质量、抓学风建设发生质的飞跃的具体表现。”浙江海洋学院党委书记周克非介绍,秉承“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育人宗旨,践行“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近年来,该院实行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了具有海院特质的良好学风。
“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徐方成、“浙江骄傲”刘凌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段自豪等一批优秀学生代表近年来在该校涌现;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多年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乘风破浪 直挂云帆勇济沧海
以海的气魄频出办学大手笔,似潮的力量催动蓝土地澎湃。
与地方政府连续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节、举办首届中国海洋文化成果奖“浪花奖”评选活动。筹建浙江海洋经济研究会。成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连续办好“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中国东海论坛”等若干学术论坛品牌。在校园内开展500场高层次论坛。
制定东海学者计划,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国家“杰青”获得者。积极参与新区“智汇群岛、创新引领”5313行动计划,探索“身份在海院、创业在新区”的人才管理使用模式和校地人才合作模式。深度推进百名教授进企业工作。经过努力,学院与舟山市经信委共同完成《舟山市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情况》规划送审稿,并使舟山成功入围全国首批智慧社区示范点。该院科研团队以海域使用金为基础,协助政府机构研究制定了我国唯一的海域基准价核定标准《浙江省海域基准价核定规程》。
首艘科考船“浙海科1”号正式投入使用;舟山首个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揭牌运营;建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家级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船海与港航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列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与生态野外实习基地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浙江省高校首个涉海工科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教育部批准,与挪威、意大利、泰国、日本等国外高校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项目……
众人划桨开大船,众志成城创大业。创新增动力、改革促发展。 作为目前浙江省海洋类学科专业最多、海洋类师资最集中的高校,浙江海洋学院正全面提升办学内涵,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