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小候鸟,这个夏天不孤单

关键词:陪伴

  暑假来了,当城里的孩子忙着旅行,参加各种兴趣班时,还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背着书包,千里奔波来到父母工作的城市,寻找属于他们的快乐。

  乘火车的话,从河南商丘到杭州将近12个小时的路程,对13岁的张斯涵来说,一家团聚很不容易,一年只能见爸爸一两次,平时靠电话沟通。好不容易等到小学毕业的暑假,她迫不及待要赶去爸爸工作的城市,和他分享成长的快乐。只是作为公交司机,她的爸爸每天都奔波在大街小巷,根本无暇陪伴女儿,小斯涵来杭一个星期了,连西湖也没去过,直到上周,爸爸才抽空带她去看了一场电影。

  这些来自遥远他乡的“小候鸟”,他们在城市燥热的柏油马路上怯生生地走过,也触动了城市人心中的柔软。7月10日,在出租房里闷了好久的张斯涵,终于体验到了城里人的生活,她抱着刚领到的新书包和礼物,一脸兴奋:“今天要看巨幕电影,屏幕很大很大吗?西湖边的荷花开了吗?”在杭州市总工会的组织下,劳模带着“小候鸟”们坐上旅游专线,参观游览杭州低碳科技馆和西湖景区。一路上,张斯涵和小伙伴们欢声笑语,眼里充满好奇。

  对于他们来说,快乐来得如此简单。不需要很贵的玩具,只要父母一点点时间的陪伴,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就能让他们开心一个夏天。然而,相对其他千里迢迢来到城市的“小候鸟”,小斯涵无疑是幸运的。他们中的大多数,连这种简单的快乐都难以享受,由于父母忙于生计,即使来到城市,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去感受五彩斑斓的生活,只能无所事事地处于“再留守”状态,有的还要帮父母干活。对这个城市,他们依然很陌生。

  如果说,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那么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小候鸟”在这一环节上已留下了不少的缺憾。而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劳累与分离并不可怕,怕的是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作为关注者,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为这些孩子,我们能做些什么?除了与打工的父母团圆,他们还希望从向往的大城市里收获什么,城市能否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情关怀?

  好在,热心的人们已经开始行动,共同关注这些淳朴可爱的“小候鸟”。在一些外来打工者集中的企业,开办免费暑期班,辅导孩子们的学习;很多单位、社区组织活动,带领“小候鸟”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每个城市的关爱“小候鸟”志愿者队伍也在开展健康安全知识教育、文明礼仪、社会实践等活动,努力给他们一个快乐又安全的暑假。

  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告诉我们,少年是世界的希望,用爱心培育出的少年会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小候鸟”与城里娃,成长轨迹虽然不同,但是童年的时光不应缺少欢乐。从某种意义上说,让“小候鸟”融入城市、分享社会进步成果的点滴,也正是城市进步带给所有劳动者的一份温暖。

  暑假来了,孩子们带着渴望来到城市,但愿当他们返回家乡开始下个学期学业的时候,能带着一份收获,一份对未来更多的渴望和梦想,快乐成长。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小候鸟,这个夏天不孤单 2014-07-14 3544805 2 2014年07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