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柯城医护人员义务救治日军细菌战受害者

妙手仁心,抚慰历史“创伤”

  本报柯城7月8日电

  记者 杨振华 通讯员 张桂芬 李啸

  山路弯弯,通往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坞口村。车里的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师郑新华,已记不清走过这条山路多少遍。2009年3月开始,他和他的同事,每个月都要走一趟,为86岁的魏洪福老人换药。

  今天去给老人换药,郑新华照样没有事先联系:“肯定在家,‘烂脚病’都把老人困着出不了门。”果然,魏洪福正靠在躺椅上和家人聊天。看到郑新华来了,魏洪福露出笑脸,慢悠悠坐起来,自己动手去解脚踝上的纱布。

  “情况好多了。”郑新华察看后回忆道,第一次到老人家时,没进门就闻到阵阵恶臭,躺在床上的老人,瘦得皮包骨,两只脚大面积腐烂,仔细看都能在脚上看到生蛆,这场景回想起来至今让人很不舒服。

  这样的场景,治疗小组最初经常碰到。住在黄家乡敬老院的一名孤寡老人,双腿几乎全部溃烂,郑新华上门为他清洗双腿、消毒、上药、包扎,完成后自己衣服上都是恶臭,进了家门妻子闻到后还想作呕。但郑新华默默洗完澡、换好衣服,又去上班了。后来,郑新华一直坚持上门治疗,直到2012年老人离世。

  在柯城,像魏洪福等人一样,因遭受侵华日军731部队细菌战毒害而得“烂脚病”的,2009年统计在世的共有32人(后来又确认4人)。这些老人,70多年来双下肢长期反复溃烂不愈合或奇痒难忍,且多数失去劳动能力,处于无治疗状态,饱受“烂脚病”之痛。

  2009年3月开始,柯城区人民医院组织“烂脚病”治疗小组,将这些老人分成轻微、轻度、较重、重度四类,定制医疗服务。由万少华、郑新华、毛晓伟、戴云刚、丰青龙、余志斌、柴腾蛟医师,占倩颖、韩继红、江小芳、徐丽芳护士,以及驾驶员徐宏景、叶圣忠组建的“烂脚病”治疗小组,5年多来默默无闻地坚持义务上门服务,为受害者“抚慰”历史的“伤痛”。

  “这么多年过去了,与日军细菌战部队的抗战,其实还在继续。” 万少华医师告诉记者,5年间,他亲历了12名“烂脚病”老人相继离世,有些直至生命尽头伤情还在反复。剩下的24名“烂脚病”老人,虽然伤势有好转,溃烂、恶臭基本消除,创面也明显缩小,但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有效根治的方法,仍有可能复发。

  另一方面,治疗小组也面临着自身的困难。小组的7名医生和4名护士,本职业务繁重,每周大多只有半天休息时间,他们大多是放弃假期为老人出诊。加上有些老人孤居九华、沟溪、华墅等偏远乡村,要保证每月上门一次,需要想尽办法挤时间。

  因为医院用车不太好调配,治疗小组经常自己开车前往。有一次,车技不好的万少华,在前往华墅乡时,遇到一个上坡,车子突然熄火并缓缓倒退,另一边就是深达十多米的山崖,吓得同在车上的护士哇哇大叫。尽管如此,万少华依然小心驾车,频繁奔跑在盘山公路上,只为按时给老人们治疗、换药。

  在万少华和同事看来,他们的付出和坚持,是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他们都是日军细菌战的受害者,一辈子遭受烂脚折磨,太无辜了。只要还有幸存者,就要继续坚持。”万少华说,他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些细菌战受害者的境况。他们都已经老了,再过几年,他们也将一个个逝去,这段还未清晰的历史或许将会被彻底遗忘。

  据统计,2009年至今,治疗小组共为“日军细菌战烂脚病”患者建立病历档案39份;上门换药1700人次;发放药品、电话随访2000余人次;回收、销毁医疗垃圾1000余公斤。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妙手仁心,抚慰历史“创伤” 2014-07-09 3539489 2 2014年07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