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医二院杭州市一医院吹响集结号,争分夺秒抢救伤员

一场和死神的赛跑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方序 张颖颖

  本报杭州7月7日讯 输液袋里的葡萄糖水,一滴,又落下一滴。在安静的浙医二院烧伤科病房里,这每一声滴答,都让病床上的“7·5公交车放火案”受伤者感到痛心。

  从房门小窗望出去,医生和护士们来回穿梭于各个病房,尽管有的医生已经50个小时都没有合眼,但他们依旧在竭尽全力抢救伤员。

  这是一场伤者和疼痛比拼意志力的较量,这也是一场大爱和死神的赛跑。

  “医院现在有16位伤者,14位伤者因为吸入性损伤进行了气管切开术,其中8位烧伤面积超过60%,几乎所有重症病人都转到了我们医院。”今天,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宣布了入住伤者的最新病情,“目前全院共有240余位医务人员奋战在救治一线。”

  直到今天,浙医二院的医务人员仍对那一晚心有余悸。“7月5日下午5时10分,先是两位伤者自行赶到医院”,浙医二院党委书记陈正英回忆道,他获悉情况后,“扔下电话就赶到急诊室。当得知是公交车起火所致后,他判断还会有更多的伤者送来,立刻指挥医护人员疏散病人,腾出空间做好准备。”

  远在四川出差的该院院长王建安得到消息后,立刻给科室负责人群发短信,并迅速预订6日凌晨最早一班飞机赶回杭州。

  几分钟后,偌大的抢救室就被救护车不断送来的伤者填满了。预检台值班护士回忆,当时医院门口停满了120急救车,抢救室里充满了烧焦的味道和呻吟声,气氛万分紧张。

  “赶快启动‘333’呼叫,通知所有医务人员立刻到岗。”陈正英现场指挥,烧伤科值班医生岑航辉在傍晚6时10分按下了医护人员的“集结号”——“333”按钮。整个医院顿时响起高亢的广播声:“急诊1楼!333!”正在食堂吃晚餐的医务人员立刻放下碗筷,赶向急诊室。烧伤科、急诊科、麻醉科、耳鼻咽喉科、重症科、行政后勤等保障部门全线集结!

  医生首先面对的就是8位重度烧伤病人。浙医二院烧伤科主任、国内著名烧伤科专家韩春茂说:“当我看到一个接一个的伤者被送进来的时候,我的内心就像是被榔头锤了一下又一下。”

  幸运的是,浙医二院急诊中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急诊中心,也是国家重点专科和浙江省烧伤救治技术指导中心,长期以来抢救成功率保持在92%以上的高水平。

  当天,浙医二院耳鼻咽喉科全部医生都在医院参加学术会议。“333”呼叫之后,他们第一时间赶到急诊室。狭小的空间,8把手术刀几乎同一时间指向伤者,8台手术在15分钟里一气呵成,8位伤者都因为开放气道,及时供氧,而成功保住生命。

  “这是一个奇迹。”王建安对此很是感慨,“在浙医二院的历史上,很少碰到如此严重的群体烧伤事件,医务人员经受住了考验。”

  医院领导、医生护士以及退休在家的80岁老心内科医生,都匆匆赶来,要助一臂之力。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还有更多医院经受住了考验。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百余名医务人员参与抢救工作:他们有的刚端起饭碗顾不上吃就立刻赶来;有的遇到路上堵车,干脆把车靠边一停,一路狂奔来到医院……

  “从医17年来从未见过如此惨烈的情形。”市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戈说,他当时迅速向院领导汇报,开通了绿色通道,让预检护士会同值班医师对伤员进行急诊伤情评估并分级、收集伤员信息。同时,他启动院级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知就近在家休息人员火速支援。

  “当我把一个病人送进烧伤科病房,他朝着我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我想我明白了他的意思,瞬间泪流满面……”浙医二院急诊科护士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再大的灾难,也挡不住人间的温情。在浙医二院烧伤科的走道里,堆满了一碗碗稀饭和一份份快餐,那是医务人员来不及吃的早餐和中晚餐。

  “天佑杭州,希望大家都好好的!”这是医务人员共同的希望,更是整个杭城的期待。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一场和死神的赛跑 2014-07-08 浙江日报2014-07-0800007 2 2014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