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灵峰骑迹:“村光”惹人醉

  核心提示:

  在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湖州安吉,我们寻觅到了一处最适合骑行又满目“村光”的公路赛道:竹海、茶园,村居、田园,禅寺、驿站……它的名字也同样富有诗意:七彩灵峰。我们想给远道而来的城市骑行者,一次重回老家的机会。

  “与其说在骑行,不如说在旅行。”“这片茶园太有feel(感觉)了。”“‘福地映青莲,金绳能开觉路;灵峰垂绀树,宝筏可渡迷津’,这是千年古刹灵峰讲寺大雄宝殿的对联。”“香瓜好甜好脆,忍不住蹲在田埂上啃着吃。”“我想订购这里的蔬菜!”

  当“老家”朋友圈被刷爆时,我们也恍然意识到,那些骑行的脚步,叩开的何止是一片绿意和乡愁,更是灵峰这片乡土的尘封记忆,和它蕴藏着的种种生机——

灵峰骑迹:“村光”惹人醉

  本报记者 邓国芳 江晨 霍建虹

  通讯员 江燕

  乡村的夜,静得出奇。

  6月27日晚8时,天空飘着细雨。隐藏在松林和竹林深处的“竹中驿青年旅社”,还在静候远方来客——一群热爱骑行、喜欢乡村的城里人。穿过幽岭隧道,越过苍茫竹海,数百公里奔波后,不少来客却在松林的小径前犹豫止步了。

  或许太习惯大都市的光亮和拥挤,从上海来的骑友丁伟峰,总是一遍遍地联络“老家”:“旅社真的在里面吗?一条很暗很小的路呢。”平日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常识,让他无法联想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乡村意境。

  但早早抵达的杭州骑友“大飞”,却在享受这种暗夜的黑与静:“我太喜欢这种安静了,可以让人内心瞬间平静下来。”这位对乡土美食颇有见地的杭州人,从不热衷谈论他的城市生活。他已把无数个闲暇的周末,安顿在了浙江各地的乡村。

  20余年孜孜不倦地追寻乡村生活,“大飞”却总在感慨:“朴素的乡村、老家的味道,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他说,或许是社会的浮躁也传递到了农村,“农家乐”的饭菜里,乡土原味已渐渐淡去,“希望老家还在那里”。

  这场骑行比赛,没有任何约束机制。天气不好,路程太远,没车接送,临时有事……任何理由,就可以退出。但在“老家”的召唤下,两个建德的高中毕业生,每人揣着三五百元,一早骑车出发了;四个上海的骑友,结束繁忙工作后,立即驱车赶来;杭州的“五亩田”先生,参加完女儿的幼儿园毕业典礼后,直接带着家人前来,抵达时女儿早已进入梦乡……

  尽管长途奔波劳累,但骑友们睡意不浓。“大飞”从汽车后备箱里,取出了十几瓶进口啤酒,堆放在旅舍的户外桌椅上:“来,喝吧,这样的夜晚,这样的空气,这样的聚会,最适合喝啤酒、吹牛皮了。”

  就这样,没有星星的夜里,来自天南地北的城里客,在安吉灵峰的乡村驿站里,毫无保留地聊起了各自充满传奇色彩的骑行人生。原来,越靠近大自然,人越能放松自如。

  骑行赛

  流连在乡间

  6月28日,天气阴转多云,尤其适合骑行。

  清晨,25名骑友聚集在山水灵峰休闲农业观光园的门前,整装待发。昨夜煮酒论英雄,相互加微信好友,而此刻,彼此又成了竞争对手。人生角色,转换自如,无需顾忌。58岁的骑行“老鸟”许文灿,有着丰富的骑行经验和人生阅历,表现得也更为洒脱。他主动说:“我押后,确保大家都顺利回到终点。”

  选择安吉灵峰作为“老家骑行基地”,不仅是因为这里拥有一条国家级的公路自行车赛道,先后承办过四次全国公路自行车大赛,更因为这里极具“老家”的气质。10余公里的环形赛道,包裹着中国最美的乡村风景:竹海、茶园,村居、田园,禅寺、溪流……只要置身其中,就会流连忘返。

  果然,年轻的骑友周俊和刚学会骑车的俞洁,就完全沉浸于欣赏沿途风景了。当用骑行纪念高中岁月的张巍同学,以20分35秒的成绩夺冠,让骑行“老鸟”们大跌眼镜,感慨“输给了毅力”、“真的老了”的时候,周俊和俞洁还在赛道的茶园边合影,“这儿的乡村实在太美了”。

  有人欣赏风景,忘了来时的目的;有人抵达目的地后,才安心去欣赏风景。比赛结束后,分别拿到冠亚军的高中毕业生张巍、厉隽玮,以及利竹、丰鸿平、梁杉等骑友,再次骑上了赛道。只不过,这次他们却在坡地茶园前停了下来,尽情地给自己拍照、留影。

  不一会儿,“老家”微信圈就被刷爆了,各种风光照扑面而来。利竹是个高高瘦瘦的北方女孩,爱好运动、摄影和写作。只用小巧的手机,选取独特的视角,她就能完美呈现灵峰之美:以竖起的大拇指为前景的茶园、绽放在路边的一朵野黄花、村居篱笆墙上的太阳花……不经意间,“安吉灵峰”就成了朋友圈里的热门词。

  茶园边,几个农人经过,看着骑友们不停地摆pose(姿势),互相拍照,便问道:“这儿很好看吗?”“当然,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乡村风光,你们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样的对话,回旋在山坳里,让原本沉寂的乡土,顿时生动起来。

  蔓塘里

  村坊故事多

  下午寻宝时,我们在灵峰讲寺附近迷了路。

  推开虚掩的大门,是条古朴而悠长的院道。小道的尽头,是幢掩映在大树和绿篱间的两层农居。房前屋后,各有一块菜地,地里满目葱茏,结满了蔬菜瓜果。71岁的潘德明老人,安静地坐在门口喝茶,享受静谧的午后时光。

  当我们问路时,这个热情的老人,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个自然村的名字叫“蔓塘里”。“蔓塘里,顾名思义,就是藤蔓遍地的意思。藤蔓多,是因为这里森林茂密。当年日军侵华时,战机曾在灵峰上空飞过,但因为这里浓荫蔽日,看不见人家,就没有投放炸弹,也没有进村杀戮,灵峰地区的百姓才幸免于难……”

  潘德明说,蔓塘里的家族演变史和逃过日军侵略劫难的故事,都是她的母亲告诉她的。那个去年才刚去世,整整活了一个世纪的老人,用口口相传的方式,把蔓塘里的历史流传了下来。尽管如此,知道村史的村民,也越来越少了,“如果你们能报道出去就好了”。

  离开蔓塘里,游玩了千年古刹灵峰讲寺后,我们又沿着乡间小道继续寻宝。一路摸索前行,误打误撞走进了剑山村、横山坞村,听村民介绍,才发现这里的每块石头、每棵大树、每座小山都有故事。故事和传说虽不可考,却让这片乡土变得格外灵动。

  剑山村的标志,是座形如宝剑的陡峭小山,村以山得名。据说,山中有把宝剑,若想拔出此剑,就必须一口气跑上山顶,才有机会拔出它。但至今为止,从没人能一口气跑到山顶,自然也没人见过宝剑真容。

  在横山坞目莲坞自然村,流传着许多古老传说。村中有座山,名为“稻桶山”,山顶上有口水井。相传,有一年,村庄大旱,村民无水可饮,有个名为目莲的女人,终日挖井,终于取得一泓清泉,但她本人却累极而死。村民为纪念她,便把村名改成了“目莲坞”。

  一路寻宝,一路听着千奇百怪的灵峰故事,才发现脚下这片土地,它的历史从未被割断过,今天与现在,都能紧紧相连。

  蔬菜园

  始觉泥土香

  灵峰大竹园村,有个800多亩的原生态蔬菜种植基地。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蔬香大地”。在这片肥沃的乡间土地上,村民用最传统、最简单的方式,去种植各种当季蔬菜。他们坚信,总有一天,原生态的乡村食物,会赢得更多人的青睐。

  到“蔬香大地”采摘蔬菜,是这次骑行寻宝活动中最受欢迎的环节之一。茄子、黄瓜、香瓜都已成熟,水灵灵的样子十分诱人。采下香瓜,伊红珠随即掰开,蹲在田埂上啃了起来。清脆香甜的味道,让她赞不绝口:“味道和我小时候吃的一模一样。”

  距离泥土越近,越能感觉到食材的鲜美。“地里长熟的香瓜,撑死我了,再也不想买水果店的瓜了。”骑友杨宏城随机在微信里播报到。骑友们还纷纷建议,“蔬香大地”可直接与杭州、上海的市民对接,提供原生态蔬菜配送服务。

  这样的一片蔬菜园地,也让骑友“五亩田”格外感慨。这个标准的杭州白领,此刻正经营着一段传奇色彩的都市人生。为了让家人吃上安全放心的果蔬,他在杭城郊区租下了五亩田地,利用闲暇时间悉心耕种。然而,杭州城快速扩张,他的“五亩田”不得不多次向外迁移。越来越少的土地,越来越坏的空气,都市人的焦虑不言而喻。去乡村骑行,不过是找借口逃离都市而已。

  灵峰“骑”迹,在趣味横生的寻宝活动中落下帷幕。但“老家”朋友圈里,至今还有不少骑友在晒当天活动的图片:“老家,我意犹未尽,期待下次回归。”

  这次,我们以“骑行”的名义,去寻找“老家”、发掘“老家”,下次会是什么?关注“老家”,精彩不断。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灵峰骑迹:“村光”惹人醉 2014-07-01 浙江日报2014-07-0100009;3528088 2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