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二所4名科研人员随——
“蛟龙”号赴太平洋
通讯员 陈斯音 记者 曾福泉
本报讯 海洋二所4名科研人员将于本月底随“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前往西北太平洋开展科学考察,执行2014至2015年实验性应用航次任务。
海洋二所研究员、海洋生物学家王春生曾任2013年试验性应用航次首席科学家,是我国第一位在大洋乘坐“蛟龙”号下潜的科学家。他此次将再度随“蛟龙”号开启大洋深处的探索之旅。王春生介绍,本航次分为三个航段,第一航段任务是赴西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勘探区的采薇海山考察。富钴结壳是一种富含钴和其他稀有金属的海底铁锰氧化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开发前景。作为研究海底底栖生物的专家,王春生将在下潜调查过程中仔细观察、记录该区域的生物类型、采集标本和撰写报告,为我国未来对这一区域实行资源勘探提供重要参考。王春生说,本航次第一航段将在保证5次下潜的基础上,视海况条件争取再下潜3次,预计最深深度在5700米左右。
“去年是‘蛟龙’号第一次实验性应用航次,如测离地高度、测海流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等设备都处在测试阶段。”王春生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把科研设备的潜能开发出来,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料。”
据悉,“蛟龙”号去年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中没有标尺,无法直观地了解生物的实际大小,这一缺憾在本航次也将得到改进调整,使潜水器的性能进一步完善。专家表示,通过试验性应用航次,“蛟龙”号将逐步提高作业能力,培训技术人员,加速潜水器规范化运行。
“蛟龙”号自2013年进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已经对太平洋底的深海盆地、海山、海丘等不同地形和区域开展了调查,从海底采集了71种390个巨型底栖生物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