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之外见真纯:宿墨之素美】
有人认为,吴山明的画是“浙派“的新境界,他传承了浙派,同时也发展了浙派。他的独到风格、深沉内涵,无不彰显他在“浙派”的重要位置。
但吴山明自己无疑是不满足的,艺术的创作永远在路上。浙派人物画的未来在哪里?如何在深化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怎样让中国绘画中的传统和现代概念完美地“混搭”?吴山明的思考意味深长,创作的笔触四通八达。
笔触浓厚的历史和“泥土中生长出来”的人们,在吴山明笔下,却是淡色的水墨,清透中透出的厚重。淡宿墨,如同他的一头银发,是招牌式的吴式印记。
宿墨,是留在砚台上的陈墨。重新用水化开后,因为墨性变了,会结成一块块斑。
用宿墨作画,从宋代就有,不过只在文字中流传。因为太浓太重,容易落入僵硬,一直鲜有人尝试。直到黄宾虹,顺着宿墨的幽黑浓墨,创造了中国山水画中的一种特殊画法。吴山明则将宿墨画向另一个层面继续推进——“黄先生是顺向思维,把那种又黑又板的宿墨变得灵动,我是反向思维,可不可能把淡的东西变得更光彩透亮?”
画家对宿墨画的探索,甚至催生出一门生意——专门生产宿墨墨汁。“可见画家的探索对于社会还是有影响的。”在吴山明看来,宿墨是很可爱的,在变性而没有完全变性之间,用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方式去把握那种不定性,是很有意思的事。“现在浙江山水画家用宿墨的很多。黄先生做了大贡献,我也做了一点贡献,别人也做一点贡献——这些点点贡献加起来,也许会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点痕迹。”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所谓艺术,即是通过诸如色彩、声音和行动等手段,向受众传达一种艺术家曾经经历的感受和情绪。他们通过各自的生命体验,将艺术的这一深层内涵完美地体现了出来。江南出才子。来自于浦江那个古朴小山村的大才子吴山明,多年来,以平和的心态,平凡地生活着。但他画笔下那些不平凡的人物形象,在中国人物绘画史上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笔墨之外,这个“老小孩“更是满腔热情热爱生活,对社会负有高度的责任感——
他在担任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先后联络人大10多位代表提案要求将浙江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并早期参与了推动中国美术学院老校舍的改造工作。为全国人大法工委制定《国家旅游条例》、制定《执业医师法》等首次提出重要提案。吴山明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期间,为我国文化教育、环保、医卫、社会等方面提了数十件提案,其中许多被政府采纳。他还长期热心公益,为推进慈善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一切艺术家都带有时代的烙印,而最优秀的艺术家就是带有最深烙印的人。作为新中国培养的艺术家,这60年间,吴山明创造了一系列具有时代公共记忆的代表作如《秋瑾》、《五指山下》、《遵义之春》、《延安五老》等画作。“时代给了我们更大作为的机会,同时也把历史的责任交给了我们。”吴山明翰墨浓情歌颂党,充分体现了一位艺术家胸怀祖国,心系共产党的高尚情怀。
今天,对于吴山明来说,重返,不是重复。比如“对大尺幅画的用笔掌控”、“对传统的再认识”,比如“为什么西方绘画侧重表现物象在光映照下的立体效果,但中国画喜欢看问题的本质”,都是年过古稀的“老天真”最近思考的新问题。
重返,也是进行时。“1988年,我的小师弟冯远写了一篇文章《回到单纯——吴山明艺术风格谈》。这么多年来,我觉得自己仍在坚持朝这条单纯之路上走,坚持画平凡人、写平常事。”吴山明说,“提纯”之后的“升华”是很高的境界,但至少可以怀着艺术的初心,眺望、期待、向往。
原来,大师的纯真,是一种返璞归真;那时的平淡或“轻”,将是举重若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