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感可以感染他人,正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增值;冷漠感可以“冰冻”他人,负能量在散发过程中加剧。
抓贼被打 观道德生态
王旭东
日前,中国戏曲学院原副院长、教授马名群在街头指认小偷后被打一事引发网络热议。八旬老人,戏曲教授,指认小偷,事后被打,路人冷漠……一系列的关键词组成一幅“道德生态”图。首先,“路见不平一声吼”,见义勇为,正义感存在于一些人的心中,正能量释放在危急时刻;其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陌生人社会里只求自保,冷漠感不自觉地滋生,负能量随时会主宰自己的行为。这种道德生态由其道德环境决定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
正义感可以感染他人,正能量在传递过程中增值。2012年4月16日,天津的哥马志刚来到盲校门口,1位女老师扶着1个盲人小伙上车,开了5公里多,应收12.4元。小伙准备掏钱,马志刚捂住他的包:不收钱。小伙坚持要给,马志刚急了:“我不伟大啊,我挣钱比你容易。”而下一位乘客又坚持多付费给他:“我也不伟大,挣钱比您也容易点。”温暖与爱没有就此打住,而是“接龙”到下一位乘客……经过网络传播与发酵,更多网友平时埋藏在心底里的善良与爱心萌动:“总希望自己是这温暖链条上的一份子,让这样善的传递不在我身上断掉”;“要把爱心传递起来,串成串,就是这个社会中令人温暖的风景”。
冷漠感可以“冰冻”他人,负能量在散发过程中加剧。你不管,我不管,大家都不管,社会冷漠源自冷漠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非一朝一夕,可以讲,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在这个过程中,好人得不到好报,英雄流血又流泪,都会改变人的价值观,改变社会的冷暖观。冷漠城市、冷漠人群的出现,再加上一些职能部门的推诿、懒政与失职,让人的价值取向“跑偏”。冷漠社会里,大家都是“陌生人”,大家都可能成为“冷血人”。
只有努力改善道德生成的环境,才能让道德生态得到优化。毋庸置疑,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公民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均为正能量的熔炉,产生与散发正能量。从善如登,社会的道德水平正在爬坡攀登,只会是久久为攻,不可能一蹴而就。
正直、正义、正能量必须成为社会的主流。正能量启蒙于良心与良知之间,酝酿于道德与道义之中,诞生于正义与责任的撞击。正能量是和谐社会的“调和剂”,是公民社会的“责任阀”,是法治社会的“润滑剂”。事实上,每个人都是正能量的积累者,也是受益者。社会及其公民有责任进行正能量的“量的积累”,并在释放中实现“质的飞跃”——形成“超能量”,温暖整个社会,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