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新闻时评

那分数,何妨相忘于江湖

  对高分考生多一分理性的欣赏、少一分追星的鼓噪,应试教育就多一分自我反思的空间;多一分淡定、少一分簇拥,学生们本身就少了一分以成绩给自己的人生价值打分的狭隘。无论如何,今日之中国,上一所大学,已并非难事;成一个人才,也更非高考之一条路。

那分数,何妨相忘于江湖

  又到高考收获季。

  我的一位表妹参加高考,我在QQ上问她考了几分,正在外地旅游的她,连着回复好几个抓狂的QQ表情。但我很不知趣,又问了几回,结果她说了句“再见”,直接下线了......

  与我的这位表妹回避的态度相比,还有另外一些考生正风光明媚,接受社会的聚焦。尽管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表示,出于尊重考生隐私权、规避成绩排序等因素考虑,今年起,除招生高校和考生本人外,浙江省高考成绩只向考生本人提供,不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但似乎社会为那些高分考生摆庆功宴的热情并不减。

  最令人莞尔者,莫过于一些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执拗追寻。在教育主管部门关闭成绩排名渠道后,有媒体并不死心,在22日晚9点分数可查之后,便连夜联系浙江省各地的十多所名校,多方比较,最后他们作出“今年高考文理科状元都在镇海中学”的判断——你不得不佩服其信息挖掘能力,并迅速带领社会将目光锁定在这两位考生身上。更多的媒体则闻讯而来,连番对这两位考生进行轰炸式访谈,直到当晚十一二点,这两位考生仍然持续不断接到媒体电话。而国内一些名校的招生办工作人员,也连夜扎堆亲临学生家庭,力图为扩大本校的“状元”版图再下一城。而更多的“高考最牛班”之类的新闻,也随之在媒体上热播。

  老实说,有高考就有状元。不管你排名不排名,名次都在那里。而且,在当前教育体制下,分数还很重要。它既是大学录取学生的标准,也是社会、学校、家长评判一个学生是否学业有成的标准。更不可否认,考分高的人,必然有其独到之处。从一些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中,一些优秀的学生,并非死读书,而是对应试竞争有着相对超脱的心态,而且对人类知识和文明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涉猎。这些优秀学生所在的家庭,多数对子女的教育都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氛围。假如我们不是像打了鸡血一般,只把目光聚焦于那些由数字堆砌起来的分数上,相信这些高分者的经历,能给更多正沉溺于疯狂应试训练中的家庭带去启示。

  但也不能否认的是,我们正身处一个反思应试教育的时代。高考本身无错,它仍然是公认的相对最为公平的人才晋升和高校录取学生的方式。错的是,社会赋予了高考这一渠道极端的重压,众多家庭将子女的教育、成才一边倒地寄托于高考,由此衍生出近乎病态的全民疯狂应试,以及一系列畸形的产业链条。尽管我们还不能走出这种病态,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已经取得共识,认识到这种现状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正在成为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人才大门的重要途径,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已经到来。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正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浙江今年不公布高考成绩名次,不再主动凸显高考“状元”,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社会对高分考生多一分理性的欣赏、少一分追星的鼓噪,应试教育就多一分自我反思的空间;社会对高分考生多一分淡定、少一分簇拥,学生们本身就少了一分以成绩给自己的人生价值打分的狭隘,应试教育下的家庭也能多一分轻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进步。面对这种进步,我们不仅要喝彩点赞,更要一起来推动。

  从这个角度,全社会应该自觉为“状元”热降温。一方面理应有正确看待应试教育和考试分数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更应该有一分正确引导舆论和社会认知的责任,不必去放大“状元”们的光环。而各大名校的招生办,也不妨为“状元”的争夺战降降温,须知名校贵在有自己的大师和学术氛围,靠“状元”撑脸面的名校不可能是真正的名校。对教育机构和产业攸关方,监管部门则更应该多一分防止其拿状元做牟利由头的监督。

  高考是人生的一个战场,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战场,更不是唯一的战场。人生更大挑战,在高考之后,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那一刻。但无论如何,今日之中国,更加多元的价值生态,更加充沛的教育资源,都在抚慰着大多数学子:今天,上一所大学,已并非难事;成一个人才,也更非高考之一条路。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7 那分数,何妨相忘于江湖 2014-06-25 浙江日报2014-06-2500015;浙江日报2014-06-2500009 2 2014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