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台湾精细农业在嘉兴发芽

“理想大地”种出理想

  核心提示:水、土、空气,都必须是最好的。在嘉兴南湖区,一群台湾来的农业专家和农二代,因为要打造一片理想大地,与嘉兴本土的农民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嘉兴市南湖区余新、凤桥、大桥三镇交界处,有这么一片土地——嘉兴世合有机农业园区。

  这里很平凡。平整过的土地、现代化的大棚、每天来帮工的周边农户,看起来都和普通的农业园区差不多。

  这里很奇妙。周边地里的甜瓜都上市了,这里的甜瓜还挂在藤上,但已经“名瓜有主”,最贵的卖到298元一个。

  这里很神奇。来自台湾、湖北的追梦者们在这里挥洒青春和热血,只为让舌尖重归安全,今年已是第四个年头。

  更有趣的是,总是嚷嚷着“生态”、“有机”等词汇的台湾农业专家,和嘉兴本地的老农们,保持着“若即若离” 的关系。

  这里还有另一个更具有深意的名字:世合理想大地。他们的理想在哪?我们追寻而去。

  【第一部】

  水和土:自然环境的重构

  水、土壤、空气,要将理想大地打造成世外桃源般的田园小镇,从能改善水和土壤的农业先行。

  走进农业园区,大棚之间的路面是浅绿色的植草砖,让人恍然觉得在逛公园。原来,整个园区的空地种的全部是草,用植草砖代替水泥,避免破坏耕地层,维持原生态。

  骑着乡下最常见的电动车,园区生产部主管郑文安姗姗而来。他的鸭舌帽和高帮登山鞋在园区显得有些奇特。他一开口,记者就知道了,原来他是台湾人。

  像郑文安一样,来到这里筑梦的台湾农业专家和学生还有好几位。他们试验了50多个品种,精心育种、选种、种植,最终选定番茄、生菜、生姜等十几种最适合嘉兴的蔬果。

  郑文安是典型的科班出身的“农二代”,家里在台湾经营一个蔬菜合作社,他自己大学念的是园艺学,来这之前,已经和农业打了十几年交道。

  郑文安笑称,当时根本不知道世合的项目背景,只是奔着建设“理想大地”这个美好的愿景,跟着台湾农业专家来这边学习的。一转眼,三年过去了。

  “这里冬天更冷,夏天更热,土壤和水环境也不理想,我们一直在不停地调整之前在台湾的耕作模式。”郑文安说。来嘉兴后发现这边单位产值很低,而台湾一直是高效高产值的精细农业。

  要种出高品质的有机农产品,需要先改善水土环境。

  从项目开始,这里的土壤已经历了三年的休养生息,同时运用稻壳还田、种植黑麦草等土办法,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的0.8%左右提高到接近4%。

  根据嘉兴的环境特点,园区构建了一整套雨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雨水。挖土沟,统一建设雨水集水渠,储存至园区内的雨水收集池中,以净化雨水取代河水进行灌溉,避开各种不可控污染。

  “我们规划中有一片近700亩的湿地,保证整个小镇的水环境和水净化。”嘉兴世合新农村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培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更为广阔的蓝图。

  郑文安的目标则具体而清晰:在这里先做生态、环保、有机、精细农业,第一期500亩以蔬果为主,将来要逐渐开始尝试种植稻米,接下来还打算开发药膳。

  【第二部】

  瓜与果:舌尖安全的重归

  民以食为天。理想大地,从衣食住行到教育娱乐都要涵盖在内,“食”是基础。

  郑文安负责园区从规划到采收的全过程。而对于生产部员工施庆庆,园区里40亩地上的67个大棚,则是他的主战场。

  施庆庆带着记者探访了几个大棚。在大棚门口,几只蜜蜂围着木头蜂箱嗡嗡飞舞。走进一个甜瓜大棚,只见所有瓜藤株株被吊起来、垂直生长,看起来密密麻麻一片绿色丛林的感觉,但仔细一看,却发现每根瓜藤上只有一个瓜。

  据介绍,大棚里种植着甜瓜、苦瓜、黄瓜、番茄等瓜果,全部采用立体栽培。瓜果悬挂在空中,不仅可以享受均匀的光照,还能减少土壤带来的病虫害侵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

  此外,园区不给植物施化肥、打农药,完全采用生态、绿色的栽培方式,有机肥用的是牛粪,授粉靠蜜蜂。

  大棚一角还有一个一人高的黑色大桶。施庆庆说,这里面就是经过处理的雨水,还添加了营养液,主要成分为黄豆、白糖和一种益生菌,以提供作物所需养分并且可以制菌抑虫。“这些瓜果可以说是喝豆浆长大的有机蔬果!”施庆庆说。

  为了追求瓜果的品质,一棵藤上只保留一只瓜,而且让其按照自然农时生长,这样要等到7月才能正式上市,而本地甜瓜早已上市。对此,不少来帮工的农户不理解,不忍心剪掉其他还没成熟的瓜。

  管理农户,请农户按照“世合”的要求和理念来开展生产,是施庆庆每天的重要工作。

  此外,园区的产品生长过程都可追溯,每个品项都有身份证,并可以在网上查询,这种彻底透明化的生产流程,也源自台湾专家的设计。

  经过这样一整套方法种植出来的蔬果,目前都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高档超市。

  【第三部】

  教与学:若即若离的牵连

  理想大地终归要脚踏实地。

  “嘉兴世合”和当地农经局一起,利用台湾专家资源,免费给当地农民培训,希望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提升他们的技能,一起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据统计,已组织各类培训20多期,培训2600多人次。

  “嘉兴世合”的目标是让本地农民看到土地的希望,培养当地职业农民,将农业转变为一个高产值的行业。

  郑文安说,来帮忙的农民都很可爱。他也很清楚,对于园区里的生产方式,这些50岁以上的农民会觉得可惜,并不会用于自家的田地。

  相比之下,农业大户和农业园区经营者对于世合的理解更为复杂。南湖区五个镇的30多位种植大户与世合保持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凤桥镇三星村的应华兴种了20几年水蜜桃,是远近闻名的“桃子大王”。除了参加世合的常规培训,他还在世合的帮助下,和台湾一位水果专业的教授结成了对子,台湾教授每年来他的桃园看几次,平时通过视频、网络等方式讨论桃树相关问题。

  听起来很美好。熟悉本地情况的应华兴说,在防病防虫方面自己确实有所收获,但真正能用在实践中的乏善可陈:土壤改善固然好,可是成本太高,一亩地要几百元,还要让地闲置一年。298元一颗甜瓜这种天价市场也不符合嘉兴本地情况,老百姓买不起。现在说有机农业还太遥远。

  而一旦桃树遭遇到新的病虫害,应华兴往往多方请人“看病”,台湾教授也包括在内。技术上依赖,观念却不同行。

  而30岁刚刚出头,从大城市回归田园,经营着一个200多亩生态农业园的戚国良也认为,“嘉兴世合”的理念很好,但目前做有机肯定亏钱。不过参加培训后,他开始给自己园区的番茄、甜瓜“喝豆浆”,并学习自己配药剂防治病虫害。

  6月中下旬,世合组织大户们去台湾,安排了去大学上课、去家庭农场参观等行程。构筑理想大地的征途才刚刚开始,在台湾农业专家与嘉兴本土农民的交织碰撞中,总会有更多的故事涌现,改变也会悄然发生。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延伸阅读 00018 “理想大地”种出理想 2014-06-24 浙江日报2014-06-2400008;3508299 2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