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技术在湖州生长
一株番茄,结出一串神奇
本报记者 包璇漪 见习记者 杜博 区委报道组 张蘋
核心提示:缺水的以色列,滴灌技术惊艳世界,那里种植的番茄,1公顷年产量最高可达500吨。在湖州吴兴移沿山村的温室大棚里,它让人惊叹的内涵更为深远。由番茄的神话,追溯种子的传奇,猜想职业农民的未来,我们一起,开始这趟奇幻的旅行。
湖州吴兴八里店移沿山村,金农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连片的钢管大棚里,从以色列“飞”来的68个品种的番茄正在这里进行栽种实验。
以色列番茄很奇妙:番茄藤长得比人高,8个果子匀匀地结成一串,摘下来直接就能往嘴里送……58岁的以色列人卡茨和番茄一起到来,已经在温室大棚里躬耕了3个多月;金农公司老板施星仁农技员出身,狠下心要种出“滋味真美”的番茄。
卡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菜农,他每天拿着表格细细记录数据;施星仁不是一般的学徒,他学习代表世界农业最先进理念的以色列“秘笈”。他们的故事,引发我们对现代农业的反思。
番茄的神话
卡茨先生很热情,听说我们要参观他的温室,大老远就笑脸相迎。但在温室门口,我们被他挡了下来:每个人进门都得先踩过一盆消毒液,消毒鞋底。
“如果允许它们自由生长,可以长高到10米。”卡茨先生说。温室大棚有4米高,在大约2.5米高的地方,每一棵番茄都被设置了一个“天花板”,触到“天花板”后,植株就调个头、沿着爬藤再从上往下生长。番茄森林正在挂果,奇怪的是,每一串番茄都刚好8个,而且个头十分均匀。这是洋番茄“本土化”的结果:“因为8在中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数字,经过讨论,我们决定每串保留8颗果实。”
这也可以操控,种番茄难道这么随心所欲?施星仁和卡茨先生为我们揭秘,除了经过优选改良的番茄种子,埋在土里的一根根橡皮管、装在植株上的传感器,构成了以色列农业引以为傲的滴灌系统,整个温室建立起了严密的干湿度调节系统,在远程控制室里,计算机根据传感器传回的数据,决定水肥灌溉的时间和数量。“今天的温度和湿度,每株植物大概要施放1.6立方米水肥。”
可别小看这两套系统,在它们的作用下,番茄的水肥和温湿度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也就变得出奇地“听话”。更重要的是,灌溉用水从小河里取得,经过三层过滤系统,已经达到了饮用水标准;温湿度经过严格控制,植株强壮,具有良好的病虫害抵御能力;特制的大棚上有细小的网格,可以防止体型最微小的害虫入侵,保证了有机农药的用量最小化……这温室俨然是独立王国,让番茄远离侵扰,茁壮成长。顺手摘下一串番茄递过来,卡茨先生说:“你们尝尝,不用洗也不用擦,直接能入口。”红彤彤的番茄惹人爱,枝杈上还有嫩黄色滑滑的粉末,触鼻入口都是番茄味儿,咬一口,滋味真美。
“比眼见的更奇妙。比如滴灌系统给予水肥,肥料首先是水溶性的,还要保证每个出口畅通,系统的完成依靠每个细节的精心设计。”施星仁介绍。拿着一张表格,卡茨先生认真告诉记者,每一天他都要对每个植株的土壤综合导电度、PH值、硝酸根、磷酸根等进行详细的测定,一切的控制都是建立在这样科学精细的数据分析之上的。
种子的传奇
以色列番茄对于中国市场并不陌生。早在2003年,苍南就已经引进了以色列海泽拉FA-516番茄品种,因为以色列培育出的这种硬果番茄,比此前大量栽种的国产品种“上海合作903”,明显要耐储运,很少发生烂果。苍南两万亩的番茄种植面积,绝大多数都是以色列品种。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市场上大量的硬果番茄,怎么吃不出个番茄味儿呢?“不是种子的差别,重点是种植管理的差别。”施星仁解释,以色列繁育的优良品种,不仅仅只有果硬、高产、抗病虫害的优点,它本身更具有浓郁的滋味和良好的口感,但由于种植管理的差距,“番茄味”在引种中不同程度地丧失了。
这一次,施星仁在引进装备的同时,重点引进以色列农业软技术——GAP农场管理标准、工业化育苗技术、温室管理技术、优质农产品种植技术和培训系统,由以方派遣农业管理种植专家,担任项目总经理负责日常运营。68个以色列番茄品种,经过半年的本地化种植实验,优选出最适合吴兴自然条件的品种,再进行60至80亩土地的大面积栽种。
68个品种排队优选,以色列人在番茄品种培育上的高标准,让施星仁浮想联翩。“记得当年我去日本研修回来,引进的第一个日本网纹甜瓜品种叫‘珍珠100’,可你知道它打哪儿来的么?日本有清晰的植物谱系记载,它的优良基因来自1978年太湖地区的香瓜品种。我在湖州苦苦找了两三年,这个品种被我找到了,却已经退化了。”
以色列农业在湖州播种下的“种子”,除了优异的番茄种子,就是激励施星仁这样的本地农技专家,更加重视本土优良品种的保存和选育。“当然我们有袁隆平、宁波农科院甬优团队这样优秀的人才,但总体而言,我们还落在人后,这是要舍得投入、专注坚持的事业。本地良种的保存和优化,再不做,就迟了。”
施星仁开始有意识地保留、研发湖州本地的优良品种。湖州本地有种芥菜叫瘤芥,枝干上突出来的瘤特别美味,施星仁一路寻访,终于在环渚街道的宋家庄找到了一位老太太,老人家里的瘤芥品种是从外婆手里传下来的,三代人每年种植一点,才硕果仅存。当地的小青菜品种矮脚青、四季青,也被施星仁保存下来。
农民的猜想
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约为15%,而以色列滴灌技术的水资源利用率可达95%。照看共计6000多平方米的大棚,卡茨先生所需工人不超过3名,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以色列农业创造的神话是,在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和气候不理想的条件下,运用滴灌和温湿度调节系统,让沙漠农业大放异彩。以色列能随心所欲地开发菜果、花卉、畜禽新品种,新品种问世周期大大缩短。
从田间拿来一串番茄花,卡茨先生对施星仁说,在33摄氏度的气温条件下,这一串六朵花上,通过授粉,也只有两朵能结果。施星仁说,有时候看着卡茨先生一丝不苟进行数字化分析和管理,自己虽然种了这么多年的蔬果,但感觉还不是合格的农民。
那么,创造农业神话的,是怎样的以色列农民?
卡茨先生说,以色列从事农业的人口只占2%,但是实现了农业95%自给,还有大量的产品、种子和技术出口,他在以色列务农30多年,拥有自己的农场,更让人惊叹的是他职业教育履历——
1978年他开始在鲁平学院学习农场管理,1985年返校继续进修花卉种植和水肥管理,1987年到另外一所学院学习有机园艺,1999年学习驱虫和农药管理,2010年学习蔬菜高效农业,2011年在国家研究所进修国际园艺课程。
职业之外,他还有自己的兴趣和空间,从2004年到2012年的漫长时间里,他通过进修取得了一个政治学学士学位,2013年还拿到了政治学硕士学位。
卡茨先生告诉我,在以色列,农民和其他的职业一样,没有高下之分,都是赢得尊重的职业,更有作为职业农民收获的幸福感。
“以色列农民的年平均收入在3.5万美元左右,我太太原来是护士,后来也加入了我的农场务农,这一次我到湖州来,家里的农场就交给太太打理了。”
卡茨先生还要在湖州再呆3个月,届时,他带来的那些以色列种子的田野筛选就会有结果了。但显然他带来的,绝不仅仅只是美味的番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