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走读

浙江最后一个“工分村”的故事

望海岗,不走寻常路

  从宁波出发沿高速公路到宁海,往深镇后便是通往新昌的省道山路。望海岗就在山那头的最高处,云深不知处,仿佛与世隔绝。

  这是浙江最后的“工分村”,改革开放后,“工分”就逐渐从中国农村消失,然而在这里,村民至今沿用“按时出工,按劳分酬”的集体劳作模式,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村里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个曾经一无所有的村庄,几十年来培育高山茶叶,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余万元,是什么让它如此执着?这个不走寻常路的高山小村,坚守中又酝酿着什么变化?

抉择:村场合一

  望海岗村海拔931米,是宁海县最高的山村。站在山岗上,满眼青翠扑面而来,层层叠叠的青山,翠绿的竹海山林,还有山坡上的垄垄茶叶。当地村民说,天气晴朗的时候,能看到远处蔚蓝的大海,望海岗因此得名。

  清晨,一声响亮的哨子声划破了望海岗村的寂静, 30多位村民扛着锄头、拎着簸箕,排着队有说有笑地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今天大家要干的活有三个内容,10人负责茶园除草,10人负责水塘清理加固,还有10人负责山林养护。”63岁的俞丁火当了20多年的派工员,每天要派活。他的心中有两本账,一本是人事账——按照工分高低、劳动强度给村民派活;一本是劳动进度账——每天干什么活,干多少。

  “男劳力每天工分最高10分,女劳力最高7分。每分值15元。干一天活,男的可赚150元,女的105元。”俞丁火说,每天干完活后,由专门的工分员记录。

  望海岗村有24户73位村民,以产茶为主要收入,共有398亩茶园。村就是茶场,茶场就是村,年产高山绿茶4000余公斤,今年最高已卖到了每斤3500元,目前,该村集体固定资产已达2000余万元。

  “幸好听俞志军书记的话,保留工分制,才保住这片茶园,我们也因茶而富裕起来。”俞丁火回想起36年前的“决定”很庆幸。

  1978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的推行,人民公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集体资产分不分?究竟怎么分?当时,村集体资产总共是100亩茶山,但由于地处高山,如果平均分下去的话,茶山养护、设备都是问题,而且一家一户无法经营,茶叶质量也难保证。望海岗村连续开会讨论了5天5夜,结果集体经济模式被保存了下来。

  之后,俞志军在种植茶叶上立了“规矩”,便有了最早的五统一:统一种植、管理、施肥、除草、销售。他们坚持生态种植,“望海茶”身价越来越高,昔日的穷山村也随之改变: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网络,家家户户有小车,人人住上宽敞的排屋。

延续:黄金时代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工分村”至今活着的真谛也许就是大家拥抱着共同的理想:快乐劳动、幸福生活。

  俞根永老人是山村第一代拓荒人,当年上山时才6岁,他从放牛娃做起,10岁参加劳动时挣2分工分,那时每工仅两角钱。他说:“由于没文化、没技术,下山打工厂里不一定要我,在村里劳动只要抡抡锄头撒撒肥料这些老活儿,没有思想压力,到年底分红时就能拿6万余元钱,不论到哪儿上班都比不过挣工分收入。”去年,全村19户人家创造了9万多工分,村集体发了130余万元钱。

  在望海岗,村民只要年满60岁,如果不想参加劳动,男村民每月可领900元生活费,女村民每月500元,但该村年逾六旬的老人基本上不会闲在家里。

  78岁的俞日招,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现在仍每天下地干活。村里为了照顾老人,只派一些最简单的活,日工分为9.5分。“一个人待在家里无事可干,不如参加村里劳动挣工分有趣,到年底还可分到5万多元钱。”老人说,他要干到做不动活为止。

  行走在望海岗,会有一种来到“大家庭”的感觉。村口,一字排开24幢排屋彰显着现代气息,统一的外立面,一至三楼铺着大理石、地砖,楼梯安装木结构扶手,一楼是大客厅、厨房间和堆放农具、化肥农药的杂货间,二、三楼有6个房间,房间精装修,每个楼层都有卫生间。

  “2008年,村里出资400万元,统一建造后分给村民住。” 俞志军说,村民自己不需花一分钱。

  “连装修都是由村里统一出钱。全村男女老少的医疗保险及水、电费都全由村集体支付。” 俞根永老人开心地说,村里哪户人家办红白喜事,村里就停工三天,全村人都来帮忙凑热闹,村里的会计会给每位村民记上工分。

  难怪,望海岗村民外出时,身上从不带钥匙,因为至今仍旧“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转变:只为更好

  望海岗村的村民生活极其简单,村里没有图书室、没有文化活动中心,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夜幕降临,唯一的活动是看电视,晚上8时一过,老人们基本入睡。年轻人则爱好上网,了解外面的世界。

  “村里早在5年前就安装宽带网线,这里虽然地处偏僻大山,但与城里人一样拥有快捷的网络信息。”36岁的俞国平说,第二天,网上的新闻就成了村民劳动中的谈资,全村人都通晓天下事。

  望海岗的夜是寂静的,但望海岗的人却是活络的。

  这里距县城58公里,村里没有开设超市,全村人的生活用品都是开车一小时到县城采购,该村6户村民,还在县城买有套房,他们常常隔三岔五驱车去城里感受都市人生活。

  俞国平就是这样的“两栖人”,孩子都在县城读书。周一至周五,在村里劳动赚工分,星期六夫妻俩就到城里和儿子过。“一来方便小孩在县城读书,那里教育资源优越;二来如今山里人追求享受城里多彩生活也是一大时尚。”

  来来往往,山里山外,俞国平有了自己的想法,“种茶种了40年,应该开辟其他的发展之路。”年初,俞国平向老支书俞志军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俞志军很欣慰,在他的眼里,俞国平是一个很好的接班人。用老支书的话说,要带着全村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一个有创新思想敢挑担子的人。

  其实,和俞国平想法一样,俞志军也看到了小山村的发展机遇。眼下乡村旅游正热,又一次让农民零距离拥抱市场经济。就如改革开放让很多农民成为财富拥有者,乡村旅游会让望海岗村民成为新富翁。

  俞志军对发展乡村旅游很自信,“在我们村,还有“宁波第一尖”自然滑雪场、登山游步道等旅游景点,这里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夏天不用空调,冬天屋檐下悬挂着冰柱,全村每户人家累计有80多个房间空置,我们完全有能力接待游客。”

  也许,只有在望海岗才可以触摸那个逝去的时代烙印,体验身处其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走读 00019 望海岗,不走寻常路 2014-06-24 浙江日报2014-06-2400012;浙江日报2014-06-2400013;浙江日报2014-06-2400014;浙江日报2014-06-2400015 2 2014年06月2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