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稚嫩心灵变得冰冷残忍——
孩子,你不该如此无情
言传身教最要紧
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唐长河 盛相良
核心提示:
去年底,重庆一名10岁小女孩摔打1岁半男童,给整个社会出了一个残忍而现实的人性谜题。最近,最高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正呈低龄化、暴力化趋势。小小年纪,为何变得如此暴力?是家庭教育的疏忽、社会环境的影响,还是孩子自身性格扭曲?
5岁多的杭州小女孩萱萱,两只大眼睛一扑一闪,笑起来两个酒窝深深的、甜甜的,特别逗人喜欢,但一旦发飙,却让家人受不了:她一边动手打人、摔东西,一边还叫着“打死你”、“撞死你”、“把你扔下去”……
小萱萱的父母很担心,孩子不会也有暴力倾向吧?
他们的担心,显然不是多余的。最近一项对1360位学龄前儿童的调查显示,攻击性行为检出率为11.9%,全国6至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7%。
忧心 儿童暴力何其多
这些天,有个帖子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
帖子显示,温州平阳有个女孩小刘在一家名叫“小太阳”的幼儿园就读。今年4月17日晚,小刘母亲发现孩子身上有多处伤痕。问孩子怎么回事,孩子说不上来。之后,小刘的家长与幼儿园交涉,幼儿园方面表示对女孩如何受伤并不知情。
帖子还附了好几张小刘受伤的照片,伤痕很明显,看上去着实让人惊心。
发帖的是小刘的一名亲属。她表示,因为这事过了一个多月,还没有一个明确说法,把这事放上网是为了讨个说法。她还说,事发后,小刘心里有阴影,而家里人也不放心,已经让小刘从这家幼儿园退了学。
这名亲属认为,监控录像是最好的证据。可是,幼儿园方面一开始说有看过监控录像,最后又改口说没有监控录像,他们怀疑幼儿园方面“有鬼”,监控录像被删除。
对此,幼儿园园长叶女士表示,当天中午午休,睡在小刘附近的一个小男孩与小刘打闹,抓咬小刘,致其身上受伤,绝非老师体罚所致。但出于监管责任,已向小刘家人表示歉意,并带小刘就医,支付医药费。至于监控,是因为线路原因发生故障,没有录到现场。
网上曝光后,平阳县教育局也立即派人调查,证实小刘的确是被别的孩子打伤。
幼儿嬉戏打闹,本是很常见的事,但由于暴力事件多发,暴力程度加重,使一些家长变得敏感、忧心,甚至害怕。
武义县某小学曾收到一张特别的假条,有个班级的27名同学家长忽然联名为孩子请假。原来,班上一个爱打人的男生,上周五在教室里又掀桌子又泼水,把同班的孩子们吓坏了。一位姓潘的家长说,当时班里给孩子们发小奖品,这个男生没有发到。中午吃饭时,他就把全班桌子都掀掉了,还把前排的两个同学脖子弄出了血。
还有家长反映,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就有四五个孩子被打伤,有的还缝了好几针。“当时觉得他年纪小不懂事,过了半个学期,情况反而更严重了。”
学校也很无奈,班主任曾和这名男生家长沟通过,“但效果不明显,别人不和他玩,他就抱对方的腿或者动手打人。”
震惊 违法犯罪低龄化
去年底,重庆10岁女孩摔打男婴、昆明9岁女孩被同学打爆左眼等恶性事件相继发生,使得原本“隐伏”的儿童暴力问题,引发公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事实上,类似的恶性事件,这些年时有发生。在嘉兴,就曾发生两起令人发指的惨剧:一起是市区一名12岁的五年级男学生,突然冲进同班的一名同龄女学生家,挥刀刺向正在做作业的女同学,小女孩身上被刺中50余处,右手还有一根肌腱被切断;另一起惨剧的肇事者,也是一名12岁的男孩,在和5岁小男孩亮亮、8岁小男孩明明玩耍时发生争执,竟将他们拖进一间废弃小屋内暴打,致使亮亮颅骨多处骨折、肝破裂,经抢救无效死亡,明明头部多处外伤、右耳撕裂。
来自最高检察院的一组最新数据显示:近5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总体数量虽呈下降趋势,低龄化趋势也很明显。而相关部门抽查发现,目前我国城市儿童三成以上有暴力倾向,而且呈现出施暴儿童日趋低龄化、暴力程度加大、有暴力倾向的儿童日趋增多这三大特征,有些孩子才三四岁就有暴力倾向,有些孩子往往用“真家伙”等暴力器械伤人,让家长、学校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就会诱发暴力事件。
省未成年犯管教所的调查也表明,未成年服刑人员虽仍以16至18周岁为主,但14至16周岁的呈逐年上升趋势。省未管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暴力犯罪低龄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多数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往往在儿童时期就因各种原因出现暴力倾向。
为何常有“愤怒”的孩子?是什么让本应天真的他们如此暴力?
有关儿童攻击性行为与成因的调查发现,暴力孩子频频出现的首要根源,是家庭养育方式和成长环境有问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关爱和陪伴不够,孩子会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就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果父母信奉“不打不成才”、“严父出孝子”的错误观念,动辄对孩子施以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暴力,孩子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甚至进行暴力模仿。据了解,重庆这名10岁施暴女孩也是暴力的受害者,其父亲就承认自己和妻子平常会打骂女儿。
宠溺,同样也是儿童暴力产生的一大诱因。家长过度疼爱的方式,导致孩子没有“边界”。特别是家中的“小霸王”、“小太阳”,在学校里、在社会上也想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却发现别人并不受自己控制,于是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从而使用暴力。
杭州心理咨询师万红指出,出现儿童暴力问题,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力:社会大环境。如今,社会价值判断多元,不良信息泛滥,使学习模仿能力强却又缺乏判断力的少年儿童很容易沾染到不良的社会风气。尤其是暴力动画、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对孩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
近年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一个情节为“灰太狼烤全羊”,结果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一名10岁男童“如法炮制”,将邻居家中的两名幼童烧伤。有人统计,《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灰太狼被平底锅砸过9500多次,被抓过1300多次;喜羊羊被煮过800多次,被电过1700多次。
感化
言传身教最要紧
有一段名为“史上最厉害的小孩打架”视频,曾居各大视频网站点击率榜首,视频中一个小女孩对一个小男孩施暴,一旁一名男子不仅不劝架,还让两个孩子使劲打。从视频中判断,这名男子是女孩的爸爸、男孩的舅舅。
视频的场面相当残忍,男孩和女孩互相扯头发、抓脸、抠嘴角。拍视频的男子喊“打他头”,小男孩败下阵来,摔倒在地,女孩继续上前对男孩拳打脚踢,男孩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拍视频的男子又大喊“起来打姐姐”。一名妇女见状过来劝架,拍视频的男子说两个人经常这么打,没事,他小时候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这种教育方式让很多人咋舌,一些网友直言拍视频的家长太残忍,甚至人肉搜索出这起事件发生在河北沧州,还有网友将这段视频贴到当地警方的微博上,要求查处打架小孩的家长。
然而,这种“狼爸”、“狼妈”式的粗暴教育并非个别现象。一项面向3岁至14岁儿童家长进行的儿童暴力倾向预防调查发现,30.43%的家长认为孩子会打会闹才好,太软弱被欺负才需担心。调查还显示,36.36%的孩子有经常打架的行为,39.39%不高兴就摔玩具、破坏物品发泄,而72.73%的家长表示不知如何应对、引导孩子的暴力倾向。
“就儿童心理教育而言,言教不如身教。”有关专家指出,小孩子之间小打小闹是正常现象,但家长如果鼓励使用暴力,就值得商榷,并应及时制止、纠正。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疏导和控制情绪,孩子犯错时,应先去沟通、感受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矛盾和冲突,为孩子的行为立界限、设底线。若处理得当,每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都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此外,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注意自我情绪管理,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打架,表露愤怒和矛盾。要和孩子做朋友,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时陪伴孩子聊天或玩耍,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关怀。
预防儿童暴力问题,同样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参与,如分级限制儿童影视、动画的暴力画面等。在英国,还有一条反社会行为法令,规定7岁以上的孩子出现严重的反社会行为,政府即可提请法院作出“父母养育令”,责令监护人到家长学校进行专门培训,写出如何对自己孩子进行管教的心得体会和教育计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对家长和孩子进行督促检查,干预时间至少达到12个月。
■ 专家观点
中科博爱心理医学研究院院长傅春胜:面对孩子偶尔出现的“暴力”行为,家长应第一时间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使其了解到“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不好的行为,并帮助孩子正确地引导和控制情绪。另外,建议社区、学校组织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并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应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