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窗边小豆,你家也有吗?

  日本作家黑柳彻子在上世纪80年代的著名作品《窗边的小豆豆》,曾经让许多家长、教师开始思考如何与个性、调皮的孩子相处。2000年初,以小豆豆为代表的这一类孩子被美国教育和心理学专家确诊为儿童感官统合失调(下称感统失调)。令人惋惜的是,这一症状在近十年里并没有引起国内家长和幼小教师的重视,以至于类似孩子的数量正在攀升,许多家有“小豆豆”的年轻父母也为这一问题苦恼不已。今天,《健康物语》邀请到社会学能机构专业人士、小学心理教师和教育界专家,为读者分析感统失调,以及应对方式。

窗边小豆,你家也有吗?

  本报记者 童桦

  “孩子5岁了,腿很笨,经常摔跤,精神也不集中,怎么办?”“宝宝2岁半说话不主动说,说不清楚,检查结果是前庭轻度失常,怎么办?”临近六一儿童节的这几天,本该是父母和孩子开心玩乐的大好时光,一些父母却在纠结,因为自己孩子有一些人际沟通和运动能力上的障碍,“医生说是感统失调,哪有心思出去玩?”

  感统失调要重视

  “感统失调并不是新生事物,它早在十年前就是一个流行词汇了。”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研究员、省特级教师俞春晓说,感统失调在热门之后沉寂了一段时间,直到最近两年才重新得到重视。

  “80后成为年轻父母,他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类似感统失调的症状。”浙江开放教育集团学能拓展中心总经理杨初亮分析道,因为年轻家长容易接受新事物,“再加上沿海地区家庭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家长也都舍得为孩子投入,所以感统失调再一次成为当下年轻家长们的热门话题。”

  虽然大家在网上讨论得很热闹,不过很少有家长可以说明白感统失调究竟是什么。“感统”,即感觉统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能力,是指机体在环境内有效利用自身的感官,把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通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的信息输入大脑,加工处理(解释、比较、增强、意志、联系、统一)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如果感觉统合这种能力失调,就会妨碍人类神经体系的成长,进而造成学习困难及障碍。

  感统失调则是大脑对身体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的组织和分析,以致整个机体不能做出有效动作的现象,它是一种中枢神经的障碍问题,一般都发生在孩子身上。

  “如果2岁到3岁的孩子还不会双脚跳,那他的感统肯定出问题了,至少身体发育明显滞后。”杨初亮经常走访杭州各个幼儿园和小学,“有的孩子上课到一半就跑出去玩,有的卷子只做一半,有的会对同学的玩笑反应过激,有的写字很大,也有些孩子特别安静,但注意力明显不在课堂。”

  浙江开放教育集团学能拓展中心教学总监吕敏说,目前家长头疼的儿童多动症、读写障碍、听觉障碍、注意力缺陷等问题,其实都是由感统失调引起的,“现在的孩子营养好,发育早,在小学就会进入青春期,如果家长不注意孩子这方面的缺陷,以为过了青春期就会正常而放任不管,那么孩子可能会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拉大和健康孩子之间的差距。”

  感统失调从何而来?

  有家长问,是不是自己孩子出现以上症状,就一定是感统失调?

  “这可不一定,”杭州市四季青小学的心理教师建议道,家长对待孩子是否患有感官统合失调需要持谨慎态度,不要随便贴标签,“我们和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在2005年开展合作,把学校的学生分成A、B两组,研究注意力缺陷等课题。”她观察到,每个年级和班级都会有一个感统失调的孩子,“但情况不是绝对的,比如有一个四年级孩子喜欢撕书,脾气暴躁,医院检查后是感统失调,需要吃药,但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病根在于他没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从小由爷爷抚养长大,家长忙于工作,直到6岁才把孩子接到身边。“孩子身边突然多了爸爸妈妈,家长也不适应身边的孩子,小家庭里每个人内心都很纠结,他们的亲子关系很一般,这才是形成孩子性格的主要原因。”她建议该家长不用给孩子服药,而是要多开导,培养亲子关系。

  不过,能够被心理老师发现并对症下药的孩子并不多,更多家长在疑惑自己孩子是否真为感统失调。“孩子有先天好和不好两种,教育也有好和不好两种,如果先天不好的孩子遇见了教育不好,那孩子会雪上加霜。”俞春晓说,国内有接近5%的孩子患有感统失调,而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症状,家长要负绝大部分责任,“城里孩子都有‘富贵病’,6个大人带一个孩子,大家都怕磕着碰着,弄脏衣服,结果是一些孩子对日常事物很陌生,进而形成触觉失调,人需要外部刺激才能促进大脑神经元的发育,所以城里孩子经常会被人说成单纯。”

  幼小衔接也是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并不明白感统训练对于孩子未来的重要性,只是希望幼儿园能在孩子大班阶段多开展一些数学、文化课程,好让孩子跟上小学学习节奏,但他们不明白,动手操作能力也是影响孩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幼儿园刚好起到这样的作用。”俞春晓说。

  “我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6岁之前是天使,6岁之后是小恶魔。”吕敏分析道,小学一天一课,每天都要学习、背诵、默写新字,完不成学习任务的孩子家长往往会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你说家长每天都被老师训,心情怎么可能好?把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是必然的,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状态,他的性格一定会受影响,感统失调就会出现。”

  吕敏又提到,学校教师对感统失调知识的缺乏也是原因之一。“现在许多幼儿园都有很多器械,比如滑板、斜坡等,其实这些设备都是针对感统失调的孩子的,但是很少有老师明白这些设备的作用,也不会操作。” 她说。

  感统失调无需害怕

  吕敏有一份英国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如果对进入感化院的少年进行成长回溯,近90%的孩子都有多动和冲动的症状。“他们的冲动抑制能力很弱,人际关系从小就紧张,很容易被主流社会边缘化,只能去找和他类似的朋友。”她说。

  那我们该如何矫正这些孩子?这才是家长所担心的问题,毕竟一个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心。

  “来中心做训练的孩子智商都在120以上,如果有机会让他们慢慢长大,成绩都不会差。”吕敏经常对前来培训的家长作出类似的建议,也会耐心开导痛苦的孩子,“这些孩子觉得自己做得到,但是就没法完成,甚至有孩子主动要求家长给自己服药。“

  药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因为一旦用药,就要持续到青春期。而这些药物往往只起到维持作用,且药效会逐渐减弱。“只要家庭教育,学校老师给孩子一个正确的环境,很多问题并不会出现。”

  除此之外,家长也需要注重孩子的学前教育,尤其是感统训练。“因为它和孩子以后的学习相关,感统训练是幼小衔接无法绕过的重要部分。”俞春晓认为,孩子对规则、人际关系、社会的认识都可以在感统训练中得到提升。“能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自律,合理管理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的心态,这些不仅对家长提出了高要求,对老师也是如此。”

  不过,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确诊为感统失调而紧张,可以积极主动地进行治疗。“学校的资源教室每天都开放,家长可以到这里培训,孩子也可以接受心理辅导和游戏治疗。”杭州市四季青小学的心理老师说,改变家长的育儿理念,改良自己的日常行为,才是治好孩子感统失调的关键。

  “整体情况正在好转,现在江干区已经有5所学校开设了资源教室,它们的出现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孩子被误诊为感统失调。”让这位老师欣喜的,是当下老师们也开始懂得这一道理。

  感统失调并不可怕,只要家长、教师和社会培训机构能引导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方向,让他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窗边的小豆豆们,同样会成为大家的乖宝宝。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健康物语 00018 窗边小豆,你家也有吗? 2014-05-30 3489113 2 2014年05月3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