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113本民情日记、1000多个电话号码、4辆破自行车——

倪连根的“三件宝”

  本报记者 朱海兵 通讯员 朱磊

  【党员名片】倪连根,1966年出生,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村党总支书记

  简陋的笔记本、陈旧的老手机、破损的自行车……

  这些,是平湖市独山港镇运港村村党总支书记倪连根每天走村入户必备的“三件宝”,也是他被全村2500多名村民所熟知的“标签”。

  不过,做了28年村干部的倪连根认为,一名村干部的“标签”,应该像贴在他办公桌旁墙上的一句格言:常思民苦以自俭、常思民忧以自律、常思民喜以自励。

  事无巨细记民情

  “上午,天然气门站王经理来电:门站东侧水泥路边的井边可能漏气,将组织人员开挖检查,要堆土损坏农户作物,我去现场并与5组屈凤根联系,压损作物按面积赔偿。下午,去文体中心操场,察看周边绿化事宜……”

  临近下班,倪连根掏出口袋里的笔记本,一笔一画地写下全天的工作。“市里要求村干部每天上网写工作日志,但我还是习惯在本子里再写得详细些。”倪连根拉开他的办公桌抽屉,里边整齐地摆放着日记本,“我从1986年到村里工作以来,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至今已是第113本。”

  翻看一本本日记,记者仿佛看到了一部“微型村史”:上世纪80年代,农田灌溉、宅基地纠纷、婆媳矛盾等内容占了日记的大半篇幅;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伴随市场经济的大潮,有关村民办企业、外出务工的事多了,调解家庭矛盾的内容少了;到了新世纪,更多的是征地、修路,还有生态保护……

  如今的运港村,已发展成为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新农村,村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0多元。“这个日记,我是越写越有劲。”倪连根说。

  小号码簿连民心

  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了运港村28年的发展,而一本便民号码簿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其棣啊,有什么事吗?”倪连根放在桌上的手机突然响起,他一接通就问。

  “倪书记,我家竹园有一堆从河里捞起来的垃圾,能不能帮忙处理一下。”“好的,我马上叫人来处理。”

  挂了电话,倪连根打开手机通讯录,乐呵呵地说:“全村村民有手机1045部,固定电话658部,我不可能一一记得,但都存在通讯录里了。”“一打电话过来,我就能立刻叫出对方的名字,这样村民就会觉得你记得他、尊重他。”除了走得多、见得多,倪连根还有一个小诀窍:把所有村民的简要家庭情况都“搬”进了手机,随时更新。为了方便村民,倪连根发动村里印刷了厚厚的号码簿,村民的手机、固定电话号码都在上面。

  “凡是登记号码的农户每户一本。一开始大家也不理解,拿到手后,才发现用起来真是便利。”村民姚引宝说,号码簿里不仅有村干部和其他村民的联系电话,还有天然气门站、水电工、医生等常用服务机构与工作人员的电话。

  一路骑行解民忧

  “咯吱、咯吱……”倪连根骑着一辆老式的旧自行车,又出发了。他还有一辆摩托车,但他只用于办急事或出村办事,“骑摩托车虽然不费力,但太快了,跟村民说不上话,还容易让人感觉是在走马观花。”

  这辆在农村也算得上“古董”的自行车,倪连根却骑得有滋有味,天天都要在运港村来回穿梭。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不在村里走一遭,心里不踏实。一路骑行,倪连根经常被村民“截”住,或是反映问题,或是家长里短寒暄几句。

  全村2500人,除了几个刚进门不久的媳妇,倪连根都能叫出名字。“做了20多年村干部,我有个心得,那就是对村民的情况了解越详细、准确,就越能把工作做到他们心坎上。”

  说起倪连根,低保残疾人蒋健良指着新浇筑的水泥地、新修盖的屋顶说:“这些都是倪连根带人帮我弄的,他说每户人家的收入可以有多有少,但家里一定要弄得清清爽爽,住得舒适。”

  “28年来,我先后骑坏了3辆自行车,现在骑的是第4辆,因为路变好了,骑了10来年也没坏。”倪连根笑呵呵地说,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他每天骑车看看都高兴。

  【党员心愿】要求别人做的事首先自己要做到。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村子更美丽、村民更幸福。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倪连根的“三件宝” 2014-05-29 3434923 2 2014年05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