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再出发,一张蓝图绘到底

——美丽浙江建设综述(下)

  本报记者 陈文文

  5月的浙江,使人沉醉。竹海深处的安吉县天荒坪镇大溪村,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美丽乡村”的风采。“美丽乡村”已成为美丽浙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美丽”两字正不断嵌入浙江人的幸福生活。一任接着一任抓,浙江一脉相承的绿色施政理念结出了美丽果实。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013年,省委、省政府号召全面推进“美丽浙江”建设,肩负建设“美丽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狠抓“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治堵治气……浙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推进一系列行动,再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新优势。

  环境是梧桐树 发展是金凤凰

  “山山水水就是优势,将来还会成为宝贝。”在推进美丽浙江建设中,干部群众已深有感悟。

  黑色GDP被舍弃。全省铅蓄电池企业8成被关闭;1544家电镀企业,关停淘汰近半数;180家制革企业,关停102家……

  绿色成为浙江发展的风向标,首创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新型环境准入制度,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水共治,治水成为推进转型升级的突破口,2013年以来在我省迅速形成热潮。在浦江县,整治万家小水晶作坊的阵痛,正被群众“再也不能躺在垃圾堆上数钱,再也不能躺在医院里花钱”的共识所替代。以治水为契机,水晶产业开始寻找转型升级路径。

  三改一拆,拆出了发展新空间。省委、省政府决定,自2013年至2015年在全省深入开展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的三年行动。在这场破旧立新、重整山河的全省大行动中,几十年没能拆掉的违法建筑拆掉了,旧厂房变身文化创意园。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闲置厂区扩建改造成特色园区,鼓励企业改造厂房,利用现有土地进行旧厂区扩建。各地以拆促转,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绿浪袭来,我省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生态工业、生态循环农业、现代林业园区、现代渔业园区、生态型服务业在全省发展势头强劲。

  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梧桐树,有了这样的梧桐树就一定会引来发展的金凤凰,真正走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境地。

  环境做加法 民心做乘法

  富裕起来的浙江人,对生存状况日益关注,渴望更好的环境权益。

  衢州市白云街道地藏寺新村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场“环境革命”。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村民们自己动手,拆除自家房前屋后的一些简易棚,为村庄绿化、建健身场所腾出空间。村民周爱贞说:“拆违以后干净多了。”

  昔日牛奶河,今日可游泳。一年时间,牛奶河、垃圾河在浦江已基本消灭,浦阳江的高锰酸盐、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好转了20%、35%、28%,交接断面生态考核结果综合评价为优秀。群众给出了新评价:去年浦江的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从过去全省倒数第一,上升到了第38位。

  顺应群众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强烈期待,2013年,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炉,计划用5年时间对空气做“大手术”,全面向以灰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宣战,包括大气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年淘汰20多万辆黄标车,所有设区市建公共自行车网,所有工地变成绿色工地……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到2017年年底,我省PM2.5浓度下降20%以上。

  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的老百姓来说,节能减排、环境考评的达标是硬杠杠,而看得到蓝天碧水,才是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环境做了加法,民心,则是做了乘法。

  全民参与共建 共享生态文明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人参与,共建共享。浙江已先行先试,公众参与机制,成为我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宝贵经验。

  我省去年推出“河长制”,确定“条条河道有河长”,干部当河长,群众来监督。公布河长名单,百姓看到河水污染,一个电话就能找到河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监督的热情。

  在嘉兴,环保部门为市民参与环境保护开辟了多条渠道:建设项目能不能批,市民代表有否决权;抽查哪家排污企业,市民有“点单权”;在参与环境行政处罚评审时,市民有发言权……今年,这一“嘉兴模式”,已在我省多地推广创新。

  人与自然和谐,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只要我们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低碳生活,随时随地播下绿色种子,诗画江南,会更富、更强、更美。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再出发,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4-05-23 浙江日报2014-05-2300012 2 2014年05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