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贵在常抓 重在常态

—— 一论从严务实抓作风

  本报评论员

  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工作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生活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作风转变有目共睹。但人们也发现,有的地方公款报销化整为零、舌尖腐败改换门庭、送礼收礼花样翻新等“四风”问题仍有变异、反弹,再次印证了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反复性。

  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那么,该如何真正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作风建设要经常抓、见常态,进而指出“抓常,就是要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有机融入日常工作,做到管事就管人,管人就管思想、管作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个干部的作风有问题,必定是思想先出问题。“四风”之所以会存在、会反弹,就与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认识错误有关。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以为作风问题是小事,抓经济、搞发展才是大事;有的党员干部以为改作风是一阵风,“熬一阵子”就过去了。于是,改进作风中,等待观望者有之,虚晃应付者有之,结果有些问题客观存在却视而不见,有些问题风头一过就死灰复燃。

  改变不良作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使优良作风成为一种工作常态、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觉追求,才能有效防止和避免教育实践活动走形变味、做成夹生饭,才能彻底扫除“四风”。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抓常,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把作风建设时刻摆上位置,从思想上消除不以为然的态度,乘胜前进、乘势而上,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持之以恒地抓作风建设,把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深化下去,把群众期盼的良好作风变成始终如一的生活常态。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各项工作,是有机统一、并行不悖的。只有把作风建设有机、有效、有力地融入日常工作,才能形成抓作风促工作、抓工作强作风的良性循环。抓常,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实践活动和日常工作的关系,既不能搞“两张皮”,就活动抓活动,脱离实际,耽误工作;也不能将活动当成“额外任务”,敷衍了事,以免活动空对空、走过场。必须坚持“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切实以作风的改变推动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力求活动与工作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收到“1+1>2”的效果。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确保作风建设力度不减、温度不降,离不开“经常抓、见常态”的常态化思维与行动。这样坚持下去,相信我们一定能真正做到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从而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作风改进、群众满意的实效,真正做到善作善成、善始善终。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贵在常抓 重在常态 2014-05-14 3469726 2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