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景象

文章导航

“康乃馨”
还能开多久?

  本报记者 胡元勇

  通讯员 李选 摄影报道

  位于杭州石桥路279号的一道铁门,将下城区康乃馨儿童康复中心校内外,划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校门外,车水马龙,人们生活纷繁复杂;校门内,70多位自闭症儿童则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些孩子外表并无特殊,但他们几乎不与人交流,不少孩子长到两三岁,未曾开口叫过爸爸、妈妈。他们是那么地不一样,被称为“星星的孩子”。

  “康乃馨”创办人马琛,是一位40多岁的母亲。12年前,她是一名工程师,有稳定的工作、优厚的收入,对“自闭症”这个词也完全陌生。后来,发现女儿的种种异常,她带着女儿踏上漫长求医路,还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女儿也许只能活在一个不可认知的世界里,甚至连普通的情感都很难拥有。

  为挽救女儿,她成立了这家儿童康复中心,在为女儿康复训练的同时,也帮助更多的自闭症儿童。一路走来,没有她想象的那样顺利:为了维持这个机构,她不仅卖了两套房子,还贷款288万元。现在回头看看,她无法想象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

  11年来,她为1000多位孩子提供了康复训练的机会。学校老师的工资不高,8年工龄的老师每月只有4000多元收入。即使这样,学校所有学费的收入,也只能用来支付老师的工资,而每年50万元的房租以及装修和教师的培训费、教具添置更新等费用仍没有来源。

  谈到“康乃馨”到底能坚持多久?马琛校长的回答很干脆,“坚持到我花光自己所有的钱,到自己什么也拿不出的时候,就结束吧,至少给孩子们一个交代:我真的尽力了。”

  “康乃馨”的生存关系到70多位孩子的未来。究竟走向哪里呢?马琛告诉记者,这样的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像她这样凭个人经济能力已无法再做下去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的好心人,能关爱自闭症儿童群体,希望相关部门或有能力的基金会接管这个机构。如果他们对学校管理陌生,她会免费在“康乃馨”再做三年义工,帮助渡过适应期。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景象 00004 “康乃馨”
还能开多久?
2014-05-03 浙江日报2014-05-0300008 2 2014年05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