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工眼里的光明之塔
一线一杆见证变迁
【讲述人】史燕勇,51岁,国网杭州市萧山区供电公司钱江供电所运检二班班长
【记忆档案】每当报修电话响起,我都会习惯性地提起工具箱,做好出发的准备。作为电力抢修队员,以最短的时间排除故障,恢复老百姓用电,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坐在抢修车上,我经常被路边的一线一杆所触动。一线一杆见证着电网的变迁,也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
30年前,刚到电力系统工作时,我还是个21岁的毛头小伙。杭州送电工区是我工作的第一站,送电检修工则是我第一个岗位。那时,整天跟35千伏及以上的输电线路、铁塔和电线杆打交道。当时的输电线路还不多,电缆也很少见,110千伏和35千伏的电线杆都是水泥杆,配电线路是清一色的裸导线。
当时的电网比较脆弱,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停电是常有的事。停电后,老百姓只有静静等待,而电力抢修人员则是来去匆匆,沿着线路的走向,一级级排查,寻找故障点的踪迹,争取尽快恢复供电。
5年后,因为工作需要,我被安排到了萧山城厢供电所,从事110千伏、35千伏和10千伏的线路运营维护工作。为了满足老百姓的用电需求,萧山供电加快了电网建设的步伐。
当时的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电网建设中,放线、立杆、上变压器等全靠人力。那些日子,给我留下了许多回忆。烈日下,我们齐声吆喝,挥汗如雨;寒风中,大家瑟瑟发抖,却依然精神抖擞……一线一杆在我们的手中延伸。
2006年,萧山市北供电所成了我的“新东家”。当时正好遇上钱江世纪城发展建设,除了需要进行电源布点外,还需要对一批线路和电线杆进行改造。为了减小对老百姓的影响,我们常常在用电负荷低谷期进行施工,于是,起早摸黑成了“家常便饭”。
随后的几年,我省的电网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基基铁塔、一排排电线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线路纵横交错。机械化作业也运用到施工和抢修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如今,我又走上电力抢修岗位,电网已是今非昔比,配电线路大部分都用上了绝缘导线,一些10千伏线路的水泥电线杆已被更为结实的钢管塔所取代,电缆也已经十分普及。现在的抢修也更为主动,我们通过各类系统对电网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一旦发现异常,便赶往现场进行处理。
如今,在城市的很多地方,我已看不到那些原本熟悉的电线和电线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被埋在地下的电缆。但这些一线一杆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人”,也是电网变迁的“雕刻家”。
【幸福语录】作为一名“供电人”,供电更可靠,服务更贴心,百姓更满意是我的心愿。城市在变,老百姓的需求在变,电网在变,但供电人“你用电,我用心”的工作理念从未改变。
(整理:通讯员 徐国锋 陈海明 记者 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