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姜席堰
杨新元
姜席堰有“龙游的都江堰”之称。应该说,我们从钱江源溯流而下采风,去看一看这座灵山港(旧名灵溪)上的古堰,是必须的。下午,在考察了龙游的古民苑后,我们就驱车前往姜席堰的所在地——灵山港下游后田铺村。
姜席古堰从建成至今,已有680多年的历史。相传,堰为元朝至顺年间(公元1330至1333年)达鲁花赤察儿可马的任上所建。姜席堰枢纽工程由上堰、沙洲、下堰、汇洪冲沙闸以及渠首分水闸五部分组成。当地干部黄国平是个龙游通,考察古民居时,他如数家珍。现在讲姜席古堰,他又门儿清,讲得头头是道。他指着河中的沙洲堰坝告诉我:“你看,整个枢纽就是以河道中的沙洲为纽带,上联姜堰,下接席堰,组成一条长约630米,略似直角形的拦水坝。在河道上利用沙洲堰坝组成为一体的大胆构想和高超的筑堰技艺,是姜席堰的一大特色,在我们中国的治水史上十分罕见。”
我仔细地看着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姜席堰,发现这道由一块块方形岩石砌成的拦水坝,确实非常有形。一块块岩石,虽然已经历了600多年的河水浸润,依然脉络清楚,整齐好看。上游的河水经过拦水坝时,原本湍急的河流,就明显降低了速度,变得文雅而滞缓起来。整道坝上似乎是一幅流淌着的水帘画,在阳光下煞是好看。黄局长说:“整道拦水坝是先用松木打好一个一个的框架,然后再将岩石往框架里填。所以,十分经久耐用。”我问:“用松木打框架,长期浸在水里不会烂吗?”“这正是当时的高明之处。松木的抗水蚀性非常好,在水中放千年都不会烂,古人正是掌握了这一点。”
此刻,我默默地站在石头砌成的岸边,看着清澈的河水从上游流下来,经过姜席堰流向远方,心中对古人治水的智慧充满了崇敬。河的对岸,是绿荫覆盖、连绵起伏的山峦。沿灵山港两岸的绿化造林非常好。这里,可以称得上是山清水秀,环境一流。我想,如果古堰会说话,它一定会告诉我许许多多有关龙游历史变迁的往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姜席堰的保护与修缮。据《县水利志》记载,从1950年国家投入大米7.4万斤用于修建姜席堰护岸工程至今,到2013年,已先后15次对堰、渠进行程度不同的修复、加固、改建。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正是这种种努力,才使姜席堰至今还在滋润灌区的农田,造福龙游百姓。我看到,姜席堰今年又在整修加固,岸边有机械在施工。
一座600多年的古堰,数百年来一直默默地发挥自己的作用,滋润灌区,造福百姓,这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当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生存环境却不容乐观。人们对水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委、省政府顺应民意,提出“五水共治”,还老百姓一个山清水秀的生存环境。我想,在新一轮的治水工作中,我们不是更需要发扬姜席古堰所展示的无私奉献精神吗?想到此,我眼中的姜席古堰变得更加生动、高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