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公交车司机虞纯眼里的人车路——

穿梭杭城 亦苦亦乐

  编者按:“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本报记者走近各行各业的普通劳动者,从他们的眼中看看时代的变迁,倾听他们的劳动记忆,捕捉他们的劳动之美,记录他们对劳动快乐、劳动光荣的切身感受。今起,本报开设“我的劳动记忆”专栏,敬请关注。

  【讲述人】虞纯,47岁,杭州公交集团第六分公司4路公交车司机

  【记忆档案】

  清晨5时许,当许多人还在沉睡中,我已经握上熟悉的方向盘,驾驶公交车从西湖景区一公园公交站驶向九溪站。每次我开车穿梭在杭城这座美丽的城市,总会有不同的感受。

  25年前,我刚进入公交系统工作时,还是个22岁的姑娘,而今已经快到了退休年龄。

  25年,人在缓缓变老,车在慢慢变好。可能,现在很多人坐上舒适的公交车时,已经不大记得过去的公交车。而我不会忘记这些经历。在我的记忆中,仅公交车就换了3种类型:从最早的汽油车到柴油车,再到现在的混合动力车。

  我刚参加工作时,就在4路公交车上班,当一名初出茅庐的售票员,当时杭城的公交车还不多。有趣的是,公交车上的驾驶员只有一人,而售票员有两人,一人负责前门,另一人负责中门和后门,每天前后轮换着,别有一番滋味。

  不过,苦与乐总是交织在一起。在卖了4年的车票后,我有幸被公司推荐去学开车,1年后也成为一名公交司机。开着发动机前置在驾驶室的公交车,不仅噪音嘈杂,车子跑起来哐当直响,加油门时车后还有一道长长的黑烟,还热得慌,特别是夏天,太阳和发动机的热浪都往身上涌,真让人受不了。

  而今,专人售票改成了投币或刷卡,车辆起步用了混合动,严寒酷暑都有了空调……

  车子在变,乘客也在变。以前,由于公交运力有限,乘客们见公交车就涌上去,拼命抢占座位;现在,乘客们有更多的公交线路可以选择,把舒适和方便放在第一位。拿现在4路公交车经过的杭州动物园公交站来说,以前只有两三条线路经过,现在增加到10多条线路,乘客有了更多的选择。

  公交线路不断增多,既是城市发展进步的表现,也说明乘客的需求在不断扩大。4路公交车作为穿梭在西湖景区的线路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旅游旺季,乘客天天满员。这让我既感到幸福,又深感压力与责任重大。因为公交车就是城市的窗口,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正因如此,这些年我一直努力做得更好,还摸索出“人性化三秒钟”和“十一个”服务操作法,在车门关闭后,多停3秒钟让乘客走稳、站稳、坐稳;开车途中做到迎客上车笑一笑、迟到乘客等一等、人行横道让一让、老年乘客扶一扶……要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平安出行。

  车好了,人多了,路也更堵了。记得刚开公交车时,道路还没现在宽敞,但是每趟公交车基本能按照预计的时间到达;而今,道路拥堵已经成为城市不可回避的话题,节假日、周末和早晚高峰期尤为明显,带来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好在人们的素质和环保意识也在提高,很多人都在改变开私家车上下班的习惯,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这是我最愿意看到的。

  【幸福语录】

  作为一名“公交人”,道路更通畅,开车更顺心,乘客更舒心是我最大的心愿。如果有一天,大家把公共交通作为出行的第一选择,我们的劳动价值不是更大了吗?

  (整理: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盛相良 诸杰)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穿梭杭城 亦苦亦乐 2014-04-23 3446414 2 2014年04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