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经营体系创新
本报评论员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浙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何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如何在农民增收与国家要粮之间找到黄金平衡点?这些是我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作制度需要考量的前瞻性课题。
解题之路,在于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经营体系,作为农业生产关系的集中表现,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就业,引发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新问题,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迫切要求。而农业科技进步、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兴起,又为创新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提供了可能。
路桥的新型农作制度,实践者既有拥有百千亩土地经营权的大户,也有精耕细作二三十亩土地的家庭农场,且后者居多,这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全吻合,即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新型农作制度的实施,促使农业现代化水平再上新台阶。在路桥,市场已催生出专门为农户提供育秧服务的专业机构,加快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呈现出良好态势。浙江人多地少,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数量众多,以多元化社会服务主体提供多样化、规模化服务来弥补众多土地经营主体的不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办法。
从路桥的实践中,我们还看到了农业产业升级的积极因素。例如一些合作社对外提供机耕、机插、机收、育秧等服务,跨越了地块和家庭的界限,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客观上形成了土地和机械化成片作业的规模效益。
浙江人的创业创新精神有目共睹,浙江农民的智慧在创新农作制度的实践中不断激发出来。这股创新劲儿弥足珍贵,需要我们保护好、引导好、服务好,真正使浙江有限的田野更加丰饶,“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协调发展、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