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青年作品的网络特征

  宋宝珍

  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戏剧的在场感被强化,自媒体各行其是,总体上众声喧哗,这样的特点特别明显。青年戏剧作品形式非常多样,大小剧场兼容,一些网络发布的段子、网络热点关注的问题也开始进入到话剧的表现题材,比如北京人艺演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根据台湾痞子蔡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心灵游戏》(根据毕淑敏的网络小说改编),浙江大学黑白剧社演出的《同行》、《迷城》等都显示了网络文化影响的特征。

  在青年戏剧的演出中,一些人开始打破亚里斯多德式完整的结构模式,以并不连贯的情节拼接,显现信息时代人们意识的碎片化特点;一些戏剧时空变化多样,以散点透视的方式展现纷繁的人生景观;还有一些戏剧以意象符号、多媒体画面衬托现代人生的镜像感,戏剧与观众的交流更趋活跃,戏谑、戏仿、游戏、戏曲、观演互动,使青年戏剧中显现出不拘一格的艺术景观。青戏节中作品的演出形式多样,大小剧场兼容,有镜框式舞台的观看,有环形剧场的环视,有歌剧、舞剧、默剧、小丑剧、肢体戏剧的各种形式,戏剧的综合性、剧场性明显加强。戏剧不再以单一的对话形式,来延展情节,而是凝聚了各种表现性元素,探索着戏剧艺术无所不能的表现时空。

  在青年戏剧中,我们既能看到在形式上求索、创新的特点,也可以现出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拼接性、影像化、碎片化的特点。

  青年戏剧也无法脱离经济社会的现实,“与许多‘老一代’的青年戏剧人将艺术与商业对立或是全身心投向商业戏剧的态度不同,最新一代的青年戏剧人更多地是将商业运作纳入到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在追求艺术质感的前提下,让资本成为了自己完成舞台实践的助跑器”。戏剧评论界普遍认为,进入新世纪以后,先锋戏剧反主流、反传统、标新立异的思想锋芒,已然让位于流行文化的通融与社会现实的顺应。

  受网络文化影响的青年戏剧也显示出网络语言的特点,比如2013年在各地巡演的田沁鑫导演的《青蛇》,法海一出场就说,“我叫法海,乃《白蛇传》中人物,是一个很年轻的寺庙领导干部”。这些穿越性反讽式的语言在青年戏剧当中频频出现,显示了网络语言诙谐、凑趣、调侃的味道。而剧中分别修行了一千年、五百年的青蛇和白蛇,她们来到南宋的临安城,渴望在滚滚红尘中安享世俗人生。然而济癫和尚的弟弟济着却一眼识破她们的原型,因为她们尚缺属于人类的热的血性。济着告诉她俩,“要成人,就得先修情欲,有了情欲,身子就热了”。于是,白素贞和小青便开始了她们热烈的情欲旅程。

  青年戏剧在营销方面努力借助其他网络营销的余力,比如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在院线上演的时候,都有网络话语流行化的演绎特征。而借助博客、微博、微信扩大宣传,已经成为青年戏剧的共同特点。

  当然,青年戏剧还处在成长期,并不尽如人意,或许还存在着有待解决的问题:问题一,重视剧场性是否就可以忽略剧本的文学性?问题二,艺术创造的独立性理应受到尊重,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创作者可以不顾观众的感受我行我素?问题三,青年戏剧应当具有国际视野,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先要预设一个西方视角,从而随意拆解、挪用民族艺术资源,仅仅作为西方人乐得接受的民族符号?如此这般,有待人们进一步思索,并在实践中积累必要的经验。

  (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术评论 00018 青年作品的网络特征 2014-04-18 3438371 2 2014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