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书馆的冷与热
藏书量少,技能类书籍奇缺,管理员素质不高,难以勾起农民朋友的兴趣……种种原因,让乡村图书馆几乎成了摆设。这也告诉我们,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必须要以农民为本,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
乡村图书馆的冷与热
余杭 金卫东
我在余杭图书馆工作了十余年。近年来,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大好契机,余杭和萧山等地开始大规模建设乡镇和农村图书馆。有些乡村还把老旧的办公楼或祠堂,花钱重新装修起来,配上电脑、宽带和管理员,放上几千册藏书,俨然一个个现代化小图书馆的模样。
我以为,与文化三下乡、明星演唱会等相比,农村图书馆所起的作用,应该是长期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只要管理得当,会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很大作用。比如,农技类的书籍,可以为追赶农业现代化的新农民们,提供技术指导。
然而,有次下乡时,我碰到了一位农民朋友。他的种种“吐槽”,让我意识到了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这位农民叫骆林伟,是余杭塘栖古镇人。4年前,他在超山流转了20亩土地,打算种植大棚葡萄。但在余杭,种葡萄的农户不多,他也毫无经验可言。
想到镇上新建的图书馆,他兴致勃勃地去了,但最后却空手而归。“图书馆的藏书很少,农技类的更少。很多农技类的书籍,早就过时了。”骆林伟说,因为在图书馆里找不到他想要的书,所以只好多方打听,跑到省内各地,向种植大户学习技术。又在杭城的书店里买了许多书籍,才逐渐攻克技术难题。
骆林伟的困惑,促使我去调研乡村图书馆建设。两年前,我和同伴们深入余杭、萧山等杭州各地农村,认真梳理了当前乡村图书馆存在的问题。首先列举一些数据:
目前杭州市157家镇(街道)、村(社区)图书馆(室),平均每周开放时间只有21小时。在随机调查的几个乡镇街道中,平均馆舍面积已达90多平方米,但总藏量却只有5800册,平均每个街道不足2000册。这样的借阅场地,难免有点“空空荡荡”。
没有丰厚的藏书,自然无法吸引读者。但更没法让农民兄弟喜欢的,是图书馆的开放时间。在乡镇和农村,白天,农民都忙着上山下田,根本没时间到图书馆。但大多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都只有白天短短的8小时。更夸张的是,有的乡村图书馆建了后,却时常大门紧闭,完全沦为美丽乡村的摆设。
更多的问题,在这次调研中显现出来。比如购书经费的问题,我们做过统计,平均每个乡镇只有5000元,不足千元的竟占30%。可以想象,这些乡镇每年能增加多少图书和设备?也难怪乡村图书馆里的书,就永远只有那么几本。还有管理员的问题,大多图书管理员,都是兼职的,不懂图书管理和服务之外,有空则来的随意性,让图书借阅服务处于无序状态。
如何打破乡村图书馆的尴尬局面?两年来,随着调研深入,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结合城乡统筹建设,我想到了城乡资源对流的办法。杭州市区有丰富的图书馆藏资源,如果建立起以市级馆为统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等四个层级的网络体系,涵盖文献、技术、培训、信息服务等多个内容,就能为薄弱的乡村图书馆注入强大功能。
与此同时,建议把图书馆考评列入乡镇文化建设考虑,真正引起地方重视。还要创新经费投入模式,除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还要广开渠道,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促使各地乡镇和村级图书馆的完善和发展。
其实,除了政府层面,建好乡村图书馆,需要做的努力还有很多。比如,虽然每年全国各地出版的新书挺多,但真正适合农民阅读和学习的却少之又少。这个既要靠市场机制调节,也需上级文化部门重视。各地出版社应多出一些“农人”书籍,支持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
乡村图书馆的出现,无疑是件好事,但要把这件好事办好,还需要我们用更多的心去思考。最重要的,是必须以农民为本,服务于农村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