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菘春不老
李月红 邵敏
清明,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曾是人类越冬餐桌的菜食,受益于现代设施农业,在清明前后,开始了每年的第一茬上市。它是菘,现代人称之为白菜。如果你恰好有阳台蔬菜的小情怀,此时,正好播种。
探寻白菜科学史,我们来到了萧山区舒兰农场,这里是杭州最大的应急型叶菜供应基地,每年仅白菜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4000亩次。
菘,白菜也。在新石器时期的西安半坡村遗址中,曾出土过白菜籽,算来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了。著有《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曾说,“菜中有菘,最为常食”。诗人范成大在《田园杂兴》中说:“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朱门酒肉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自宋代起,人们改称之为白菜。
古人食菘,多为冬季。即便现今,冬天行经乡间小道,亦能看到一颗颗包裹严实的白菜,上为淡绿色,下为白色。作为一种越冬蔬菜,白菜十分耐寒,每年8月播种,成熟在冬季。上世纪80年代,省农科院科学家韦顺恋发现,其选育成功的大白菜“早熟5号”,在生长初期,菜叶没有毛绒绒表层,口感十分清爽甜糯,非常合浙江人的口味,称其为小白菜。至此,白菜中大白菜、小白菜的划分有了新的含义。
在舒兰农场的大棚里,我们见到的正是“早熟5号”。它的颜色淡绿,含水充沛,实为清明之物,它叶型非常漂亮,呈螺旋状向外展开,叶缘从上延伸到最底部——这个细节是它与青菜外观上最大的区别。省农科院专家胡齐赞告诉我们,通过对其温湿度的控制,白菜最早可在每年的3月下旬上市,每一茬的生长周期为25天左右,每年可采收10茬左右。
初长于春天的小白菜,丰盈了人类整年的餐桌,将其比作蔬菜里的“救火兵”,一点儿也不夸张。一年之中,梅雨季节是叶菜的“天敌”。这个时候,雨水多,温度高,以叶菜为食的昆虫也纷纷出动,像杭州人喜欢吃的油冬、上海青都是它们的“佳肴”。加之,浙江地处沿海,夏季台风肆虐,能够快速且不间断地提供灾后补给,唯有小白菜出马了。齐白石画作《白菜与辣椒》题词道:“牡丹为花之王,荔枝为果之王,独不论白菜为菜之王?”
有史料认为,始于南方的白菜,最终是解放了北方的餐桌。宜炒、煮、作馅或生吃,还可加工成酸白菜、腌菜。以山东、河北、天津等地所产最著。中国人历来的烹调法中,有将猪肉和白菜剁碎,加佐料拌匀为菜肉馅,用于做饺子、包子或馄饨等。白菜和肉类同烹饪,既增添肉味鲜美,又能减少肉中产生致癌的亚硝酸胺,从而减少癌肿发病率。
浙江人的偏好,更多地留给了小白菜。宋代诗人苏轼在《雨后行菜诗》中有如下诗句:“白菘类羔豚,冒土出蹯掌”。将白菜与熊掌、煮羊肉类比。在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研究下,接下来,我们的餐桌更多吃到的将是“早熟8号”,它的研究者正是胡齐赞,这也是我省审定的2014年主导农业品种之一。在餐桌上,你唯一可以感受到的是,小白菜更甜了——它的可溶性总糖达到2.09,甜度快赶上瓠瓜了。而科学家更看重的是,就在这一盘盘清炒小白菜中,人体所摄入的维生素C已然悄悄攀升至每百克含22.44毫克,这大概才是饮食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