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志愿者关爱抗战老兵——

天台山上永驻丰碑

  记者 张丽 县委报道组 徐平

  当年,他们是热血青年,投军保家卫国,与日寇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如今,他们已是耄耋老人。作为曾经的卫国战士,他们的生活引来人们的关注。

  八年抗战,天台县有7600名爱国青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抗日。近年来,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整理他们的抗敌事迹,温暖了他们的晚年生活。目前,天台“关爱老兵志愿服务队”已有志愿者近百人,他们中有律师、企业家,也有普通的打工者。

  志愿服务慰老兵

  天台县赤城街道新华巷6号,古朴的四合院内,传出阵阵笑声。聊天、做饭、擦桌子、洗衣服……今年93岁的袁祥彬家里来了好多年轻人。

  袁祥彬是一名抗战英雄。战争爆发时,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他,毅然投笔从戎,后参加中国远征军,奔赴印度战场。热带雨林、追着人吸血的蚂蝗、成群的野兽,都成为老人抹不去的记忆。

  “每一位抗战老人,都有一段了不起的历史。”志愿者林华强说,我们不该遗忘他们。几年前,林华强和同伴陈松涛、网友“12少”、周则江、陈秀鸳、陈敏红、网友“风中劲草”等人,组成天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不定期走访、慰问抗战老兵;组建网络社区“后司街红心社”,把抗战老兵事迹发布到网上,陆续为老兵募得34万余元捐款;联系南京“1213志愿者同盟”,为8位老兵申请每月500元的生活费;组织抗战老兵材料上报到关爱抗战老兵网,为37名老兵争取到每月500元的资助款;安排无法独立生活的老兵住进养老院……

  “其实他们需要的不多,只要陪他们聊聊天,他们就会很开心了。”林华强说。

  多年奔波了心愿

  日前,天台县政府拨款数百万元,筹建抗日英烈纪念碑。范许洋奔走呼告多年的一桩心事,终于基本落实了。

  75岁的范许洋是革命烈士范许盈的遗腹子。范许盈是国民革命军的一名上尉军医,新婚4个月,听闻日军全面侵华,毅然返军参战,最后战死沙场。2003年,民政部批准他为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

  10年前,当范许洋了解到许多像他父亲一样参与抗战的老兵,面临生活困难,他决心要帮助他们。9个月,走访600多个村子,他在天台找到了48名幸存的抗战老兵。

  他把自己每月三四千元的退休工资,用来改善这些困难老兵的生活。“我这一生,未曾与父亲谋面。见到这些老兵,如父辈般亲切。他们生活艰苦,我不能袖手旁观。”

  为了建立抗日英烈纪念碑,他努力了10多年。“爱国精神实为一国之命脉,舍生抗日的战士就是中国的脊梁。”他把建立抗日英烈纪念碑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天台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两年多的筹备,各项手续已陆续办妥,纪念碑将于不久后建设。

  爱心传递暖人间

  志愿者为抗战老兵带去了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的慰藉,而抗战英雄为志愿者带去的,则是生命的感动和做人的道理。

  今年96岁的抗战老兵陈彩钜因家里已无亲人,当地政府将其安排在天台县福利院,平时生活靠社会和政府资助。

  但是老人总觉得自己日子过得不错,面对志愿者的一些捐赠,他总会婉拒,“我年纪这么大了,用不了什么钱,还是把钱留给需要的人。”

  今年2月,陈彩钜将自己的钱捐给了一名孤儿。过年前,老人在报纸上看到,14岁的小张因父母先后去世,如今孤苦伶仃。陈彩钜揣着400元钱和一床棉被,到福溪街道莪园村看望小张。

  老人的耳朵已经失聪,和小张交流时,只能借助笔和纸。“你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看着上面的字,小张眼眶湿润,深鞠躬感谢老人。

  这已不是老人第一次资助困难学生。今年2月14日,老人在报纸上看到关于路桥明珠外国语学校一名困难学生的新闻,他立即汇去400元,委托该校校长转交。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天台山上永驻丰碑 2014-04-08 3423206 2 2014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