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好学

语文,教会孩子阅读

  本报杭州4月2日讯

  记者 石天星

  这个春天,语文教育因为一套书的出版而引发热议。这套书“夺人眼球”地宣称自己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 《收获》杂志副编审、作家叶开是这套书——《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编者。

  这套书并没有按年级分册,已出版的综合册分为“幻想”、“文学变形记”、“动物”、“人与事”四个部分,小说分册分为“学校”、“时代”、“人物”、“历史”、“少年”、“科幻”六个部分,收入了众多中国作家的优秀作品和世界文学大师的名篇。叶开说,过去私塾的“教材”从来不会按年级分册,欧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也没有定版教材,好的作品适合于各年龄层次的人阅读,“这套书既可以看成读本也可以看成教材。”

  翻开《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叶开对文本的点评和赏析一次次颠覆了读者对语文教材的一贯印象,它以一种亲密而坦诚的口吻告诉读者:我为何选这些文章,这些文章好在哪里,对于写作有何可借鉴之处。这正是过去的语文教材所缺失的一个部分。

  杭州民间教育机构“越读馆”创始人郭初阳认为,《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把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放在不同的分册,每一册又以不同的主题分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丰富的素材库和资源库,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文体意识。

  杭州高级中学语文老师许涛说,叶开的书是一个有价值的探索,但更适合被称作“读本”,可以为语文学习带来有益的补充,作为教材未必合适。

  语文教材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编写教材要谨慎、科学、合理。许涛说:“我经历过两套语文教材,一套是人教版,一套是现在的苏教版。”刚当语文老师时,他也曾经对人教版颇有微词,但现在和很多老师一样,比较怀念人教版的教材。

  许涛认为,苏教版语文教材以人文话题编排课文,强化了语文的人文特征,回应了当代人文精神缺失的忧思,但工具性削弱了,体例不及人教版教材严谨、全面。随着教龄的增长,他越加感觉到人教版的编者们目光高远、不染浮躁。“那套教材是产生在一个大师云集的时期,编得真好!”许涛说,和文学作品一样,文字是否有生命力与所描绘的生活是否为读者所理解无关,而只取决于它本身的文学价值,“价值不高的书会随时间而流逝,时间是不会错的。”

  在《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的后记中,叶开也写道,愿读者们“学会自己去寻找相关资料,形成独立的判断力和思考能力”。或许,判断作品文学价值的能力,正是叶开希望语文教育带给学生的一种能力。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4 语文,教会孩子阅读 2014-04-03 3414786 2 2014年04月0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