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让民间活动竞相迸发

——我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纪事

  本报记者 王国锋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浙江的改革航船驶入新征程。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回望30多年的改革航程,我们有理由自豪,更有理由自信。浙江市场化改革探路者的经历,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

  浙江改革最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在资源禀赋条件薄弱的情况下,把浙江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充分激发民间活力,一如既往地成了新一轮改革的目标。如何创新思路和举措,使政府要干的和企业要干的高度合拍,从而把转型升级的力量放到最大,成了一道“必答题”。

  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路上,浙江百舸争流、千帆竞发。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新动力

  浙江的每一个市县,都不乏创新的因子。

  在杭州,近年来崛起的未来科技城成了我省海归的创业乐园。截至目前,这里已成功引进75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国家、省“千人计划”人才110名。在他们的引领下,257个高精尖的创业项目前来注册落户,近百个步入产业化。

  在嘉兴,中科院在此布局了它在国内的第一家科技转化中心,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也前来落户,让周边企业实现了借梯登高。仅入驻的中科院十多家研究所,近年来每年转化项目超百个……

  创新土壤孕育了创新种子。在美国硅谷创业的骆建军,带着研发团队回到杭州,成功研发出固态硬盘控制器芯片。有了这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该公司摒弃了美国、日本领先了几十年的机械驱动磁盘存储技术,生产的电子产品也就更加有了安全保障。

  一个个创新“盆景”,构成了我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道绚丽风景。从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到广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从企业成立研发中心到创建校企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优先要素保障、减免相关税费等各种政策推动,我省创新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特别是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创新发展的活力竞相迸发。以实施“四换三名”工程为抓手,我省加快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通过“腾笼换鸟”,腾出空间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产业组织的创新,抒写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在长兴,蓄电池产品从过去的矿灯用蓄电池、摩托车用小电池升级到太阳能蓄能电池、超低温电池等系列产品,企业数量虽然不到过去的1/10,产值却增长了10多倍;在椒江医化园区,高污染、低效益的医药中间体合成项目纷纷停产,企业改为发展总部经济和制剂加工……去年,全省关停低端落后企业和作坊1.8万家,钢铁、水泥、印染等18个重点行业的1658家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腾出能耗空间144万吨标准煤、COD等排放空间近3万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机器换人”,看得见的是节约劳动、提高生产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产业技术创新。它直接反映在经济数据上是一升一降:去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5.8%,万元增加值用工却下降了9.2%。嘉善提出“以亩均人均论英雄”的集约发展导向,“吉成铸造”斥巨资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生产效率一下子提高了5倍,而且实现产品高端化。公司负责人说,“机器换人”后,用地减一半,产值翻一番。

  创新要素利用方式,实施“空间换地”,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集约节约利用。在永康的能诚集团,100亩用地上“长出”了1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记者到该企业采访,小车能开到4层楼高的厂房楼顶,每一层都可以安装重载设备,屋顶还能种树、停车、收集雨水。同等核载,造价增加不大,容积率高达2.1。

  而“电商换市”让传统企业找到了新市场、传统市场找到了新业态。商业模式的创新,让我省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

  在淘宝上,每分钟有超过3.8万件商品被拍下,去年“双十一”,支付宝成交额高达350亿元。与阿里巴巴创造的一个个奇迹相比,素有“鸡毛换糖”之称的义乌也把电子商务做得风生水起:国际商贸城的7万家商户全部上线“义乌购”,小到一颗纽扣、大到一整套家具都实现网上销售。去年,我省网络零售额已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四分之一。

  做好环境倒逼与要素倒逼文章

  经济快速发展,但压力也骤然而生。我省率先遇到了“成长中的烦恼”: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短缺,且价格与中西部相比明显偏高。最令人揪心的,还有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赢得工业增长,这条路越走越窄。

  “‘制约之痛’就像一把犁,一方面割破了浙江经济的毛细血管,另一方面又翻开了新的土地。”省有关专家说。我省开始眼睛向内,着力做好环境倒逼与要素倒逼两篇文章,以此拓展发展新空间。

  环境倒逼,就是通过以治水治气治环境为突破口,倒逼企业转型升级。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升华,促进了发展方式的创新:继在全国较早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水权交易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后,我省又着手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全域优化空间布局,即推进先进制造业向产业集聚区集中、现代服务业向中心城市集中,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则大胆留白,严格保护。

  眼下,一场“五水共治”攻坚战正在全省打响。省委、省政府领导认为,有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水污染问题在河里,根子在岸上。“五水共治”就是要以治水为突破口,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治水行动在全省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浦阳江畔,遍布浦江全县的水晶加工户已从15837家减少到2500多家,到今年底还将再减一半。目前,浦江正按照“数量减少、集聚入园、规范治污、产业提升”的要求,引导水晶产业转型升级。随着水晶业的整治提升,浦阳江的水质开始逐渐好转。

  在对酱缸、酒缸治理后,水城绍兴正在对纺织印染业的“染缸”进行整治。在柯桥、越城,印染企业或关闭淘汰,或改造提升,或转向其他产业。近年来,绍兴已淘汰落后印染产能、织造产能50多亿米。而根据该市的规划,占工业总产值近四成的纺织产业几年后要努力降至三成以内,取而代之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目前的28%提高到35%以上。

  清水“出”效益。在德清筏头乡,过去低、小、散的竹拉丝作坊曾让周围空气变臭、河水发黑,现在40多家企业全部关闭,不少业主转而开办农家乐,优质水环境还吸引城里人效仿开起了“洋家乐”。

  要素倒逼,主要以“亩产论英雄”为标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去年,我省开始在海宁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其做法是按亩产税收产出配置土地、排污权、能耗,亩产效益越高,企业获得发展资源的机会越多、成本越低,以此促使企业集约节约利用资源。

  5.8亩地,创造税收843万元。浙江奥王服饰公司在海宁亩产效益榜上名列前茅,获得了配置资源优先权。“建了新厂房,我就可以放手干了。”公司负责人宋建生踌躇满志地说,他们在时尚产业园拿到了一块地,将用于皮衣技改项目。

  而宏仕达新材料公司负责人殷志达神色凝重。“企业总排名737位、综合分类为C类”的成绩单,意味着企业今后要付出更大的发展成本,光惩罚性电价这一项就将增加几十万元成本。“不加快转型等于慢性自杀。” 殷志达坐不住了,忙着接触客户谋转型。

  除了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德清城乡体制改革、富阳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开化和淳安的生态功能区建设机制创新、平湖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也被列为我省县域改革试点,以此加快形成“亩产论英雄”的土地配置机制、“效率论英雄”的资金配置机制、“环境论英雄”的环境容量配置机制,进而不断完善我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

  有人把这6个县域试点比作新近点火的6只炉子,里面的菜肴有红烧的、清炖的、干焖的,不同的烧法试验成功后将推开,形成全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席。

  开化县正在烹饪一桌“绿色大餐”。去年底,这个县取消了GDP考核,取而代之的是“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森林抚育”、“生态公益林扩面”等考核内容,把全域作为生态公园来打造。眼下,开化启动了百里黄金水岸线、南湖旅游综合体等一批项目,各乡镇正在开展建一条景观大道、一片彩化山林、一条山谷经济带、一条人鱼和谐溪流等“八个一”行动。一个更加秀美的钱江源头呼之欲出。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让民间活动竞相迸发 2014-04-02 3419320 2 2014年04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