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学

呵护孩子的异想天开

  王东

  这是一则让人震惊的消息:英国一名13岁的小学生宣布,自己在学校实验室实现了核聚变。在用氘聚变氦的过程中,他检测到了中子,证明聚变成功,从而成为世界上实现聚变的最年轻的那个人。

  在此之前,一位家住密歇根州的美国男孩曾利用大学实验室,造出一个迷你型核反应堆的核心,并完成了氘离子核聚变,但这一切都是在他过完14岁生日后才完成的。

  13岁的时候,我在干什么?在田里干活,在学校里读书,背那些知识点与计算公式。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别说核聚变,连什么是原子弹、氢弹也都一团浆糊。这是差距,同样也是教育的差距。当然,我犯不着跟那些金发碧眼的孩子较劲。

  但聪明的你可以告诉我吗,什么时候中国的孩子也能“鼓捣”出核反应堆,让老外也惊诧一把?在13岁这个懵懂的年纪,有谁会拒绝卡通与电玩,转而对铀、核燃料球等不起眼的东西感兴趣?

  那两个孩子的确太异想天开了,而天才似乎都是从无畏的空想、联想、猜想和假想开始崭露头角的,有时历史就在他们的刹那“出神”中被改写。即便不能,不走寻常路,本身也很可贵。

  但在完成核聚变试验之前,家长和学校能给他们这样狂想和试错的空间吗?看看英国男孩所在学校的反应,校长先是惊呆了,最终又资助了他;再说说美国男孩父母的应对,为让儿子开心,他们同意孩子研究放射性元素,还默许他把家里的车库变作了实验室。

  不是所有的学校和父母都如此宽容,尤其当孩子特别另类与标新立异时。因为这条通向成功的路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只要细细地那么一算计,大多数教师与家长都会严词拒绝。完成核聚变反应不会比修完一个物理学研究生学位更容易,更何况它还有辐射的危险。

  所以,当孩子们稍稍“出格”,有点冒险,不用忙着焦虑。事实上,怎么看待以及保护孩子的奇思妙想,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教育程度。有了它们生存的空间,教育才立体与生态。当孩子有个天马行空的构想时,千万别急着否定与斥责,我们要做的,只是给他们的梦想萌芽与开花的机会。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3 呵护孩子的异想天开 2014-03-19 3396885 2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