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好学

我是扫盲“小先生”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言宏

  本报讯 “小孩里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不是你,是小孩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陶行知先生当年大力提倡的“小先生制”的教学方式,如今在我省重现了。

  小手牵大手,一对一辅导。一群年纪不大的“小先生”积极参与扫盲活动,出现了大人争拜“小先生”为师的热闹场面,当年“陶行知5岁的儿子教57岁的奶奶认字”的故事如今同样也在温馨上演着。

  “你要先写一点,再接着写一横,一笔一笔慢慢写……”家住遂昌三仁畲族乡高碧街的刘娇媚正在李东东的辅导下学写名字,一遍又一遍。“小先生”是三仁畲族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他的示范下,58岁的刘娇媚终于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上学,没想到老了,还有机会学习。”刘娇媚和42名不识字的庄稼人一起,与三仁畲族中心小学学生“结对”,只要一有空,“小先生”就会赶来进行“一对一”的扫盲辅导。

  每天下午放学,家住杭州西湖区桃园新村的五年级学生阮俊涛就会一笔一画认真地教冯奶奶写名字,冯奶奶70岁高龄却从未读过书,在“小先生”的耐心指导下,现在已能准确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我们年轻的时候条件艰苦,没上过学,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也分不清洗发水和沐浴露,听不懂普通话,生活很不方便。”冯奶奶知道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大不如前,但学起来却很带劲,“有机会免费学习,我要更珍惜。”

  同样,今年79岁的遂昌妙高街道后江村村民吴土寿,现在外出能看得懂路牌,给庄稼施肥也能够看懂农药说明,他笑呵呵地说:“我认了好多字,还会算简单的账了,最开心的是能用普通话和孩子们聊天了。”

  与过去扫盲不同,现在的扫盲读本图文并茂,学起来更容易。“脱盲”的识字标准是1500个汉字,其中最高频字592个,次高频字358个,非高频字550个,像“的、得、地、火车票、警察”等等,都是高频、次高频字,要求会写,非高频字也要求会认。扫盲内容也不只有识字一项,还要求能看懂浅显通俗的报刊、文章,会简单使用手机、固定电话等,掌握基本的公民常识、生活常识。

  绍兴市柯桥区丈午村的倪荷香一直在家庭作坊里接串珠子的活,大字不识一个,在“小先生”帮助扫盲的热潮里,她回家后常戴着老花镜让孙女教她读书、写字,慢慢地,认识的字超过了1500个,“以前打电话记勿牢号码,看毛病看勿懂药方,现在好哉,生‘眼睛’了,认得路牌了,看得懂字了。”

  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我省常住人口文盲率为5.6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54个百分点。文盲人口中绝大多数是老人,但青壮年所占的比例也不算低,16岁到55岁劳动力人口文盲率为1.86%,有一些地方,16岁到55岁的劳动力人口文盲率甚至超过8%。

  通过“小先生制”等扫盲手段,截至2013年年底,我省各地已累计完成扫盲45.7万人。通过学习,不少扫盲对象都能写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地址,会简单地计算,懂得一些实用技能。到2015年年末,我省争取将文盲率降到4.08%,到2020年,力争使全省文盲率低于3%。


浙江日报 人文·好学 00013 我是扫盲“小先生” 2014-03-19 3402526 2 2014年03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