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计时华建言——
完善制度 救助流浪者
记者 黄宏 朱海兵 沈吟
记者 黄宏 朱海兵 沈吟
本报北京3月6日电 “今年,我想对社会救助说几句话。”全国政协委员、省侨办副主任计时华沉思了好一会儿,抬头对记者说。
寒冬季节,计时华委员看到城市街头、大桥底下蜷缩着的流浪者,很不忍心,更有很多不解:“现在明明有社会救助,为什么这些人不愿去救助站?”
2月28日,计时华委员专门到杭州市救助站调研。“去了后,发现社会救助政策真不错。”计时华委员得知,流浪者在救助站可以洗热水澡、领新衣服,“睡觉的房间也很干净,和宾馆差不多。”
既然救助站条件这么好,为什么街头上还会出现流浪者?“这与救助管理机构的职能定位有关。”计时华委员说,目前救助管理机构只能对主动求助者予以临时性帮助。对罹患精神疾病的受助对象开展保护性救助,也缺乏明确的法律支持。此外,目前救助管理机构的服务对象包括因流浪、乞讨、被偷骗盗、拾荒等陷入临时困境的困难人员,构成较为复杂,也增加了救助工作人员的风险。
还有更多问题让计时华委员陷入深思。她在救助站发现,有的流浪者缺衣服了,去救助站领一套新衣服就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
“现行的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使救助制度实施存在诸多障碍。”计时华委员认为,应加快国家层面对救助管理有关办法和细则的修订,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露宿者的救助管理,更好地履行查找不到近亲属的精神疾病患者等的临时监护职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提供法定范围内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