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
中国外交
更灵活自信
将一个更加丰满和真实的中国呈现给世界,好的媒体有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扩音”效应。基于此,中国驻外大使无一例外都在媒体选择上十分“苛刻”,通过影响力大、覆盖面广的媒体,更好地把中国的声音传递给当地和世界人民。比如刘晓明大使选择的《每日电讯报》成立于1855年6月29日,是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此外,他还在《星期日电讯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星期日电讯报》是英国的畅销报纸,创办于1961年,在周日出版的大报中发行量位居前列,《金融时报》则创办于1888年,是英国知名的大报之一,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流报刊,各国政要、工商界领袖和社会精英常在此发表文章。又如2013年12月17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章均赛在《环球邮报》发表题为《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增活力、为世界添机遇》的文章,《环球邮报》是加拿大最著名的报纸,也是加拿大唯一的全国性报纸。
刘晓明大使文章所体现出的“新文风”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让大家对中国外交有了更多期待。中国外交既要韬光养晦,也要有所作为,新一届中国政府的外交理念注重“底线思维”,捍卫主权也必须做到刚柔并济,刘晓明大使的“新文风”折射出中国外交正变得越来越自信,对外宣传也愈发灵活和主动。
“新文风”获得国际舆论普遍关注,同时也能够把国际舆论的视野拉向日本首相参拜这件事情上,本身就已成功一半。正如刘大使在《人民日报》撰文所提及的那样,文章发表后,英国与其他国家媒体也先后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外交官使用异乎寻常的生动语言,发起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势。英国广播公司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以及英国独立电视台等纷纷对刘大使进行采访。而刘大使便可借此机会继续阐述中方立场,批评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一错再错。
有专家表示,大使“发声”已越来越成为一种从高层推动国际舆论关注日本对待历史问题态度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讲道理”的方式都要注意一点——不能单方面地、想当然地向受众灌输中国的观点,而要用对方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去陈述观点。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呂耀东认为,由中国几十位外交官领衔的这场对日外交宣传战初战告捷,这说明,在我们进行国际公关,尤其是揭露日本否认侵略历史这个问题上,是需要在国际社会,用一种国际化语言来表达的,如多使用驻在国历史名人和历史当事人的语言,这样更能说明事实。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高祖贵则认为,中日公共外交博弈其实已在多点展开。从公共外交的角度,现在确实需要站出来把道理向世界说清说透,让更多人真正了解事实真相。“当我们认为道理完全在我们这边时,如果你不把道理讲明白,安倍已经在国内混淆了视听,如果让他在全世界在到处乱跑,他又会误导了整个世界。这个真相你要讲清楚了,可能世界上大多数人会和中国站在一起,阻挡安倍这样一种危险的倾向”。
日本福井县立大学终身教授凌星光对中国外交近期开展的舆论斗争也颇为肯定。他说,外交与军事是矛与盾的关系,中国应该以积极言论亮出外交之矛,中国在舆论上处于整体有利的位置。凌星光说,细致、灵活、入心是中国外交舆论斗争所需。 (据央视、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