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观天下

40外交官集中出击,“伏地魔”比喻激发世界共鸣

对日舆论战,吹拂中国外交新风

  在安倍晋三悍然参拜靖国神社后,中国果断发起一场被国际舆论认为是“罕见”的对日外交宣传战。至今,已有43名中国高级别外交官员公开署名谴责安倍,声音遍布欧亚大陆、美洲大陆、太平洋诸岛和非洲。

  连日来,大使们撰写的文章引发了一连串中日舆论交锋,国际舆论也纷纷关注安倍的参拜问题。应该说,这是中国外交在应对安倍参拜问题上的亮点,体现出中国外交和对外宣传日趋灵活的特点。

回击 让正义声音响彻全球

  中国外交部公开信息显示,安倍晋三去年12月26日参拜当天,外交部长王毅、发言人秦刚公开提出强烈抗议,两天后国务委员杨洁篪发表谈话,紧接着高级别驻外使节以召开驻在国记者会、在当地主流媒体撰文或接受专访等形式频频发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包括驻联合国代表、驻欧盟使团团长、驻多国大使、代办、驻多地总领事、特派员等在内,共计有43名中国高级别外交官员公开署名谴责安倍,声音遍布欧亚大陆、美洲大陆、太平洋诸岛和非洲。

  6日,澳媒《澳大利亚人报》在评论版刊发了中国驻澳大使马朝旭的署名文章。“饱受日本侵略之害的并不只是中国,最近上映的澳英合拍电影《铁路工》,再现了1.3万名盟军战俘和9万名劳工在修筑缅甸铁路过程中被日军摧残和折磨至死的悲惨遭遇。”文章援引德国外交部的公开表态称,“每个国家都应以诚实的态度定位自己在20世纪战争中的角色。”中国驻澳使馆披露,使馆近两周经常接到澳大利亚民众来信、致电,说理解和支持中国立场。“大使向《澳大利亚人报》投稿,因为它在澳影响力数一数二。该报刊发大使文章后,又发了一篇观点相反的读者来信以做平衡,结果第二天使馆收到多封澳民众来信,说他们也给报社写了支持中国的文章,但未被刊发。”

  中国驻日大使程永华将题为《发表“不战誓言”找错了地方》的署名文章投给日本《每日新闻》,该报去年12月30日刊发此文。程永华13日表示,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是他一年来最为担心的事。“我们反复做日本高层工作,强调参拜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年末事先察觉安倍将参拜时,使馆全力做阻止工作,直到最后一刻,但他一意孤行。”记者从中国驻日使馆了解到,日本国内持续有批评声音,呼吁设法阻止安倍继续“暴走”。

文风 伏地魔妙喻激发共鸣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舆论讨伐声中,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尤其引人关注。1月2日,刘晓明在英国《每日电讯报》发文批评安倍的参拜行为,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危险的“伏地魔”。随后,在1月10日,刘晓明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进一步阐释日本与伏地魔的三大共同点,尤其引人关注。

  一般而言,大使所撰写的文章,文风整体严肃客观。此次,刘晓明的文章无疑是在继承这种文风基础上的新突破,成为大使文风的新亮点。

  刘大使把日本军国主义比作危险的“伏地魔”,指出日本正冒着“威胁世界和平”的风险,企图让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而靖国神社就是“魂器之一”,代表着“那个国家灵魂最黑暗的部分”。这一恰到好处的比喻无疑掐中日本死穴,把日本企图小步快跑实现所谓“正常国家”、重燃军国主义死灰生动地与“伏地魔”这个反面角色联系起来。

  细读刘大使的文章,有以下几个新亮点值得称道。一是“伏地魔”这个比喻巧妙精当。“伏地魔”几乎是英国甚至世界人民十分熟悉的反派形象,将日本军国主义比作“伏地魔”能够“接地气”,让受众听得懂。二是“伏地魔”的比喻摆脱了那种“揪住对方领子喷唾沫”的简单骂战,巧妙地“引经据典”,用看似平和的语言犀利地批评日本,让日本毫无还手之力,只能以幼稚的“反咬一口”架势败下阵来。三是刘大使在强调中英必须联手除恶时,引用了近期在英国上映的电影《铁路工》。影片讲述了二战期间一位英国士兵被日军俘虏后受到身心摧残的经历,但影片不是仅讲述日本犯下的罪行,而是在最后还点出了“深刻的悔过才能赎罪”这一主题。刘大使由此提醒英国,中英两国是二战盟友,如今面对某些不知悔改的人,更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该谴责和批评那些企图改变二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交锋 舌战BBC日方完败

  看来“伏地魔”这个形象而尖锐的比喻确实打到了日本的“七寸”。“沉默”几天后,日本驻英国大使林景一“仿效”刘大使,也在《每日电讯报》发文,诬称“中国恐成亚洲伏地魔”,但林景一缺乏新意而又矛盾百出的文章未获多少共鸣。1月8日,国际知名的电视评论栏目英国BBC《新闻之夜》中,刘晓明大使与林景一进行了一场电视交锋。

  8日晚,《新闻之夜》宽敞的演播大厅内,节目组特地设置了遥遥相对的两个演播台,两位大使分别落座,并先后接受该节目主持人、资深记者和评论家帕克斯曼的采访。采访开始后,帕克斯曼首先开始对林景一发问,他就日本企图重建地区军事地位及修改和平宪法接连提出尖锐质疑。

  “日本是否正在寻求重建在地区的军事地位?”林景一马上否认,“不是,这不是事实”。主持人接着问:“日本是不是正在谋求修改和平宪法?”林景一开始诡辩,“日本始终致力于和平,首相无意修改和平宪法的核心内容。”

  帕克斯曼大声追问:“那他为什么要取消宪法中不以武力解决争端的条款?”对此林景一显然拿不出有力的答案,只能含糊地说,“我们根本不寻求使用武力,正如我说的……”。帕克斯曼显然对这一回答很不满意,马上打断他说, “他要修改宪法!”林景一似乎有些慌,先说“不是的”,接着又被迫承认,“关于和平宪法,是有一些争论,但首相无意修改其核心内容。”

  关于钓鱼岛问题,林景一妄称是日本120年前用和平方式得到的。帕克斯曼逼问:“难道没有使用武力?”林景一闪烁其词,转而诬蔑中方以“武力和强迫手段”改变现状,然后表示日方呼吁与中方进行对话。主持人追问“既然日方认为钓鱼岛主权不存在争议,那还有什么可谈的?”林景一又辩称不是日方导致地区紧张,而是中方正在进行挑衅。

  结束对林景一的采访后,帕克斯曼步行穿过演播大厅,走向刘大使就座的另一张演播台。在与刘大使互致问候后,帕克斯曼开门见山地向他提问:“大使,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有多严重?”

  刘大使开场白一针见血:“非常严重。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它事关日本如何看待其侵略历史,温斯顿·丘吉尔曾经说过,‘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重蹈覆辙’。如果日本不能正视其侵略历史,人们不能不担心日本今后将走什么道路。”

  在这场较量中,林景一的落败是明显的。不少海外媒体评论认为,首先林景一的肢体语言就表现出不自信,眼神游离,显示他不敢直视主持人;其次,当他说到日本控制钓鱼岛已经超过120年时,是断断续续说的,显得非常的不自信。林景一不仅对钓鱼岛历史问题含糊其辞,还不敢正视日本修宪问题。相比之下,刘大使不但从历史和法理角度清楚地阐释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还巧妙地借用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人注定重蹈覆辙”来驳斥日方拒绝直面历史的态度。这也延续了其文章中“接地气”的特点。


浙江日报 观天下 00017 对日舆论战,吹拂中国外交新风 2014-01-20 浙江日报2014-01-2000007;浙江日报2014-01-2000009;浙江日报2014-01-2000014;浙江日报2014-01-2000020 2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