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自己也是百姓

  俞剑明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菏泽召开座谈会时,给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寥寥数语,掷地有声。总书记援引后,激起了舆论共振。

  溯源探本,此联系清代河南南阳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高字子修,浙江嘉兴人。他天资聪颖,康熙十一年(1672)中举人,十二年(1673)中进士,十八年(1679)任内乡知县,兼管镇平、淅川两县事务,二十七年升任直隶安州知州并兼新安知事。康熙三十一年,任户部江西司员外郎,年余即因劳于政务而病卒于官邸,时年63岁。

  这副对联用语朴实,意在自警。上联核心是要正确对待当官,既要淡化“官念”,不能一当官就趾高气扬,一下台就垂头丧气;又要强化“官念”,恪尽职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下联则揭示了官民关系,官员要有清醒认识,不忘衣食来源,不要高高在上,更不能欺负百姓。其语浅显直白,却深蕴这位古代官吏对为官之道、为政之德的独到见解。其“官念”、“民念”之观念,对当今官员,也不无启迪。

  高以永为官处于封建社会。当时把官吏视为三六九等的“人上人”,当官坐轿、当官发财、当官作威、当官富贵是社会常态。县老爷是最低级别的官员,但也是父母官,县里的老百姓都是其子民。县老爷又是所谓牧民之官。何谓牧民?就是把老百姓当作牲口来放牧。老百姓见了县老爷就要匍匐磕头,自称草民。悠悠数千年,这几乎一成不变。像高以永这样具有民本思想的官员,可谓凤毛麟角。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他发布通令,要求所有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殊之利益。”他还在《建国方略》中提出:“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有一位80多岁的老者赶到南京,想一睹大总统的风采。孙中山在会见他时说:“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老者问:“总统离职以后呢?”孙中山回答:“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了,和老百姓一样。”孙中山提出的人民公仆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宝贵政治和精神遗产。孙中山自己从政,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形象。令人扼腕的是,他临时大总统只做了3个月。袁世凯上台后,人民公仆之说不再被人提起,做官依旧,当老爷依旧,人民依然处在社会的底层。

  官员是人民公仆,在中国共产党这里变为了现实。1944年9月,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这篇著名演讲中说:“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鲜明地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一贯强调各级党政干部都是人民公仆、人民勤务员,执政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过,如今仍有少数干部以官老爷自居,为政不廉,贪污腐败,不仅玷污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也与孙中山先生百年前就提出的人民公仆观念格格不入。

  习近平总书记援引清代一位县官的对联,以古鉴今,意味深长。“莫以百姓可欺”,尤堪寻味。此处的“欺”,既可指欺骗,也可指欺负。究其题中之义,就是告诫官员恪守本分,履薄临深,不可逾矩。它内蕴的施政理念,切换成现代政治语言,就是为政者应具备起码的价值认知——以民为本,而不能悖逆民意,更不能动辄凌驾于民众之上。

  “莫以百姓为欺”,不乏现实针对性。揆诸当下,既有征地强拆、环境治理、行政执法等领域的不少“欺民”之举,也有“警察不打人,养警察干嘛”、“党员有时需要勇气违规”、“我分分钟都能搞垮一个厂”、“能告倒我的人还没生出来”等诸多“欺民”之语。时下群体性事件频发,与一些官员藐视法治、欺负民众大有关系。他们在公共治理中,不是与民众良性互动,而是以势压人,使得事件越闹越大。“莫以百姓可欺”分量有多重,值得当政者好好掂量。

  “你把百姓放在心里,百姓才会把你放在眼里。”诚哉斯言。要把百姓“放在心里”,关键在于官员必须厘清角色属性,清醒认识到“自己也是百姓”。首先是公民,然后才是官员,在有限任期内只是权力的代行者,而不是权力的所有者。明乎此,才能以民为上、以民为重、以民为大、以民为先,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真正担当起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重任。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自己也是百姓 2014-01-10 3321121 2 2014年01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