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山河看今朝
——年终特别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陈文文
甬椒瓯鳌飞云江,京杭苕溪傍钱塘。多水的浙江,谱写了上万年的治水历史。
“择水而栖,择江而居”。8000年前,跨湖桥人“倚海而居”,捕鱼狩猎;5000年前,良渚人“倚湿地而居”,耕耘治玉;千百年来,杭州人依湖而居,湖光山色成为居家后院。
“三山万户巷盘曲,百桥千街水纵横”,时光荏苒,古今文人笔下风情万种的江南水乡,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却拉响了“水危机”警报。
今年6月,浦阳江畔,一场轰轰烈烈的全省大治水壮举正式起步。“我们要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把浙江的水治理好,治出转型升级,治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绿水青山。”面对5000多万浙江人民的殷殷期待,省委省政府决心如铁。
最严格水环境保护制度出台、六大重污染行业加快整治提升、河长制全面实施、五水共治谋篇布局并从明年起全面开展……这一年,浙江治水的决心和担当,一次次令人惊喜、振奋。
治水的背后,是科学发展观在浙江的内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今,浙江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意识到:水,为浙江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也是浙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之源。美丽,灵秀,富足,不正是江南水乡的本色吗?
重整山河看今朝。带着“生命共同体”的新共识,让我们俯下身去,治水、护水、亲水。
(相关报道详见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