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高迁古民居

  袁亚平

  高迁古民居位于仙居县城西南二十公里处白塔镇高迁村。高迁村是吴氏家族的聚集地之一。仙居吴氏一族始于五代(梁)光禄大夫银青,史上曾涌现出北宋龙图阁大学士吴芾、南宋左丞相吴坚(右丞相为文天祥)、明代左都御史吴时来等杰出人才,至十七世浙东副元帅、怀远将军兼仙居县尹熟公来高迁,购朱氏宅而居之。自明末至清乾隆咸丰年间,白岩、应岩兄弟及子孙仿照太和殿模式,大兴土木,建成六叶马头四开檐楼房十三座(称宅院),除烧毁两座外,现存十一座。

  新德堂,里慎堂,省身堂,慎德堂,日新堂,积善堂,余庆堂……

  户连户,屋傍屋,黑瓦叠叠,粉墙片片。立面简洁,构筑坚固。

  清水砖墙上,镶嵌方形的石制窗,以石板镂雕作窗心,有十字花,有蝴蝶飞,也有祥云缭绕。

  一户户人家,门前铺着石板。长约两米的石板,一头连着青砖的门洞,一头连着鹅卵石的路面。石板下,一道清流汩汩而过。石壁上布满青苔,水底下摇动水草。

  村落水势由南向北,成“川”字形的独特格局,道路与水势相随。石板下流着活水,宅院顿时有了灵气。

  石雕精美的院门上,均有凹型白底的门额,以黑色的楷书写就,一派儒雅之风。“凤鸣朝阳”,“晴澜卷练”,“日丽风和”,“南屏挺秀”……而我,更愿意多看几眼那些恬淡自如的,“攸芋攸宁”,“爰得我所”,“爰居爰处”……

  正间一排八扇木门,上部为花窗,其中镂雕人物,又称八仙门,从左往右依次为,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蓝采和,吕洞宾。我的眼光却投向了天井,天井中的这位老太太。她头戴藏青色的手工编织绒线帽,上缀一枚玉片。外套棉背心,脚穿棉鞋,双手握着长柄竹扫帚,刷刷刷地扫地。

  我问,老人家,您高寿啦?

  老太太笑起来,满口的牙几乎掉光了,仅剩两颗虎牙。她说,八十六,八十六啦!

  八十六岁的老太太,独自一人,在清扫天井。这天井以鹅卵石铺地,中有八卦图,周有银锭环绕。

  老太太年轻时,必是勤快的好女儿好媳妇好当家。我向老太太道别,老太太右手持扫帚竹柄,扬起左手告别,手腕上的玉镯,青透圆润。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就到了慎德堂。一束阳光射进幽深的庭院。步入其内,我注意到板壁上的介绍文字。

  慎德堂以德养人,以俭治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耕读世家。此堂为吴熙河所建,建于嘉庆年间。其下三子均为秀才。二进三明堂,前厅带后堂的格局。整体装饰围绕书香耕读为主题。前厅挂着“中书第”匾额,牛腿上雕有书、画、琴、棋;花窗、天井有“书、画”图案,刻有孟浩然等古代诗人的诗词,以及厅堂各类古代捷报,营造了一种“读书明礼”、“读书荣身”、“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浓重耕读文化氛围。此堂后人继承祖德,如今又从这个宅院走出了六十多名大学生,且多有成就。

  我没见到大学生,眼前是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人坐轮椅,一人坐木凳,一人坐竹椅,并排靠着板壁,默默地晒太阳。

  与别处不同,这里花窗上多了雕刻的文字。

  县里陪同来的姑娘,歪着头,辨认花窗上的字,读出声,秋饮黄……黄什么呀?

  正闭眼晒太阳的一位白发老人,睁开眼,说,秋饮黄花酒。

  我听着,暗自笑了。想必老人生于斯,长于斯,这花窗上的字,无数遍映入眼帘,早已烂熟于心。

  我仔细地看过一扇扇花窗,每扇花窗居中为扇形图案,上为书卷造型,下为倒挂蝙蝠,应是寓意读书好,福到了。

  每个扇形图案上,均有木刻的两句诗。我走了一圈,诗句便齐了。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此为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之句。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此为北宋汪洙所编《神童诗》之句。

  忽然感到一股暖流涌入心房,差点要溢出眼眶。

  古民居,以唐宋诗句装饰其上,精雕细刻,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记忆,刻入了人们心中。

  孩儿呱呱坠地,一睁眼,看到了花窗的光影。大人们抱着孩儿,在庭院散步,在窗前逗笑。那稚嫩而清澈的双眼中,于是就有了花窗和花窗上木刻的字。

  生活其中,耳濡目染,怎能不会衣衿飘然,袖带清风?

  中书第,这块金字朱底的匾额正高悬前厅。惜漫漶已久,上款仅见四字清晰,钦命浙江,下款倒是完整,龙飞光绪三十四年岁次戊申端月吉日。

  一处处老屋保存完好,介绍的文字说,宅院装潢讲究,木雕、石雕、砖雕,悬雕、浮雕,巧夺天工,凤凰、锦鸡、稚鹿、狮子、孔雀、麒麟等动物及花草,雕工精细,玲珑剔透,风格多样,或古拙、或匀称、或简洁、或繁复,或道劲雄奇、或细密工整,无一不恰到好处,别具匠心,是我国古代民居雕刻的集中体现。

  赞美者说,古民居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耕读持家的古风仍在,一幅与世无争的祥和景象令人赞叹不已。

  而我,愿意看得更深远一些。

  老屋只留老人。沿途所见,几乎全为老人。村里的年轻人呢?村里的中年人呢?他们都外出打工去了。年轻人向往城市的现代生活,尽管那里充斥着浮华和喧嚣,他们宁愿离乡不愿回。

  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从二○○○年到二○一○年的十年间,有九十万个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内就有将近三百个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众多古村落。古村落中保留着最根性的文化记忆和多元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民间文化的遗产,它的审美,它的价值观,它的道德力量,正是古村落的内涵所在。

  保护古村落,实际上是保护了我们民族的基因,精神的基因,文化的基因。

  我对仙居的朋友们说,我们怎么才能保持高迁古民居的历史形态?要有保护的规划,要有抢救的方案,修旧如旧,保存原貌。老屋要有人,有人住,有人气。那些空置的老屋,可以让有文化的企业家来认养,可以让名人名家来开办工作室,可以作为艺术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实习基地。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高迁古民居 2013-12-20 3288881 2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