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冬日里的巴厘岛暖风

  张汉东

  近日,在深圳举行的中国WTO论坛上,笔者遇到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易小准先生,他刚刚在印尼巴厘岛见证了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12年来首份全球协定的签署。听他谈起会议期间的各方博弈和达成协议前的折冲斡旋,犹如一部引人入胜的大片。

  12年前,即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启动了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其宗旨是促进世贸组织成员削减贸易壁垒,通过更公平的贸易环境来促进全球特别是较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自那时起,多哈回合屡陷困境、僵局难破,导致对这个二战后形成的协调世界贸易流的核心国际组织悲观情绪渐涨。

  激进者预言“多哈回合已经死亡!世贸组织已经死亡!”理由是多边管辖范围过分拓宽,谈判议题广泛且含混;WTO各成员方发展差异性、利益多元性明显;区域贸易协定盛行对多边贸易体制造成冲击等等。当然,也有人坚信,世贸组织无可替代。理由是世贸组织仍是多边合作主渠道,诸如补贴等很多重要领域的贸易规则,都无法在双边或区域的框架下达成或实施,而只能在多边贸易的框架下进行。

  客观来看,多哈回合谈判受阻,多边贸易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双边贸易机制和局部多边贸易协定大量出现,特别是以美国为主导,美欧日共同支持,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组织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可能会实质上取代世贸组织机制的作用。

  这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必然成为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并强化既有的“中心—外围—边缘”的世界权力(利)分配体系结构。如果在没有中国参加的情况下达成协议,中国将自外于新的贸易体系,中国可能会面临“二次入世”。

  也因此,巴厘会议曾被称作挽救多哈回合的最后机会。因为世贸组织已12年无法整体推进多哈回合谈判,巴厘岛会议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关系到多边贸易体制的“生死存亡”。在最后关头,世贸组织成员展现出平等互利共赢的决心和力量,巴厘协定给了主张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信赖和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人们一个重要的鼓舞。

  2001年是多哈回合启动之年,也是中国入世之年,十多年来,中国是公认的从多边贸易体制和贸易便利化中受益最多的成员方之一。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和重要贡献者,当此多边贸易体制处在“十字路口”,面临诸多挑战之际,中国积极参加多哈回合及“早期收获”、《信息技术协定》扩围等谈判,给了多哈回合以有力支持。

  对于其他多边、诸边谈判,正如商务部部长高虎城所言,也持开放态度。这传达出中国的基本判断和政策选择,即区域贸易和多边贸易的规则难以完全整合,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会完全局限于一种机制。对于中国来说,同样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对于重要的区域贸易谈判,参与才能受益,才有可能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不被边缘化。但由于TPP等谈判要价高,目标的自由化程度是中国目前还难以承受的,而且谈判中可能会涉及诸如劳工标准、环境问题等带有价值观色彩的问题,多边贸易体制仍是中国的首要选择。

  巴厘岛一揽子协议的实施,将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OECD大致就巴厘岛一揽子协议涉及的内容做了测算,如果早期收获得到实施,将为世界贸易带来近1万亿美元的增长和21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出口额计算,中国每年将增长2800亿美元。这是达成巴厘岛一揽子协议给中国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

  不过,欣喜的同时应该看到,这项协议只是“早期收获”,谈判只是在贸易便利、农业、发展等几个议题上取得共识,而多哈回合总共有八大议题,仍有多个重要议题尚未推进。不仅如此,世贸组织自身改革也依然任重道远。

  巴厘部长级会议同意进一步拓展谈判的新途径,并努力寻求改变目前现状的新方法。从以往的谈判来看,多哈回合之所以陷入停滞,主要是部分成员在多哈会议谈判过程中过于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斤斤计较,表现得不够大度。只有多换位思考,多哈回合谈判才能真正有所突破。只有建立在制度性合作基础上的互利、共赢、共存、共生理念才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精髓和关键,才是多边贸易体制赖以存在并继续扮演全球贸易管理者和协调者角色的现实基础。巴厘协定告诉我们,只要各成员能展现出继续推进的信心和决心,则多哈回合的寒冬就会过去,“春天”的暖风也不会太遥远。

  (作者为浙江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冬日里的巴厘岛暖风 2013-12-16 3295638 2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