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红线” 坚守“底线”
浙江强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
严防“红线” 坚守“底线”
浙江强力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整治
“树立安全生产底线思维,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浙江利用问题倒逼机制,创新安全生产治理模式,面对“低、小、散,多合一”的经济结构特征,在全省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排查整治各类事故隐患,建立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去年“8.5”事故后,瓯海区委、区政府以“铁的决心、铁的纪律、铁的措施”, 集中开展隐患歼灭、拆违亮剑、涉尘危化整治、涉安全建筑断电、外协加工规范五大行动,实施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无证无照经营源头管控、安全用电、安全生产全民宣传教育五大机制,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在安全生产规范化管理、城市管理“减员增效”、“腾笼换鸟”促进安全发展、工业企业“每亩产出率”、出租厂房管理等五大方面开展探索,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今年5月份,省政府在瓯海召开了全省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工作会议,学习推广瓯海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的经验,并决定在拱墅、余姚、越秀、长兴等十一个县(市、区)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试点,探索建立我省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列入试点的县(市、区)拿出综合治理的解决方案,结合打非治违、“三改一拆”、培育产业、规范准入、城市规划、日常监管、动态巡查等具体方案,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各项措施,明确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部门密切配合,唱协奏曲、打组合拳。通过安全综合整治,提高安全水准,腾出发展空间,提升发展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增进和谐氛围,增强党和政府的威信。
试点县(市、区)还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开展 “智慧高速”、“智慧安监”、“智慧安居”、“智慧港航”等建设,为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使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长兴县画溪街道规模以上企业66家,各类经营单位1759家,辖区内企业多、行业杂、产业层次总体不高,区域地处城乡接合部,安全生产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形势相对比较严峻。开展试点后街道紧紧抓住危险点、薄弱点、隐患点的“三点”整治,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整治期间,共发现各类隐患3985件,落实整改3977处,隐患整改率达99.8%。
嘉兴市秀洲区被列为全省11个安全生产综合整治试点县后,根据产业、区域特点,将涂层行业、租赁厂房、小家电作坊、木业加工聚集区四个方面列入整治内容,形成体系、制度、举措、行动、目标“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将综合整治试点工作与全区“三改一拆”、“两进两退”、“机器换人”、环境整治、社会管理创新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积极研究构建 “完善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消防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新居民租房综合服务管理、高危行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长效机制,促进企业本质安全。目前,全区拆除违法建筑50.94万平方米,拆除违建猪舍20.08万平方米。
水产制冷行业是舟山市普陀区的传统产业,辖区内现有水产制冷企业137家,从业人员近2万人,年总产值达130亿元。但因多种原因,水产制冷行业一直呈现“老、小、乱、散”的状况。作为11个综合整治试点县区后,该区成立了4个联合执法组开展专项整治,对无证无照及“多合一”等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企业,要求企业立即关停,企业执行不力的,组织专业队伍强制关闭;对经认定符合限期整改条件的企业实行整改;对于拟转移重建的大中型水产企业,本身在产业园区内的,允许企业在规划指导下拆除重建,在产业园区外的,按照市级规划做好产业转移工作,同时对一些以渔业为主的海岛乡镇,保留一定数量的制冷和制冰企业,满足渔业生产的需要。
加强海上运输和渔业船舶事故防范
11月下旬以来,受寒潮、大雾、大风等极端天气造成的恶劣海况等因素影响,我省籍运输船舶和渔船海上较大重大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近日浙江省对做好海上船舶事故防范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深化开展海上交通和渔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通过发挥基层渔业管理组织的作用,加强预警预报和宣传教育等措施,督促海上运输和渔业生产经营单位切实做好应对大雾、大风、寒潮等恶劣和极端天气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坚决防范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
针对当前我省渔船违章航行、违章作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低、救生设备配备不足、应急处置能力弱等现状,利用渔船回港补给、签证等时机,对船东、船长和船员进行以航行安全注意事项、渔船合理装载和科学配载、海上应急自救互救为重点内容的教育,减少和避免船舶侧翻、碰撞等事故的发生。
加大对海上交通密集区域、事故多发水域、货物装卸和乘客上下比较集中的港口、渡口等重点区域的巡航与安全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船舶非法营运、违章航行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海上交通和渔业生产秩序。
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通过海岸电台、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监控平台、船舶交通管理系统、手机短信等渠道,及时将大风、海浪、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气象预警信息传递到航运企业、渔业单位以及各类船舶,并发布船舶避险线路、避险操作规程等,提醒、指导海上运输船舶和出海生产渔船做好应对海上恶劣和极端天气的各项防范措施。
加强交通运输、海洋渔业、安全监管、海事、气象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配合,建立落实定期会商、联合执法等工作措施。通过完善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涉外渔业联合监管、平安渔场互动共建等机制,在业务指导、监管执法、信息互通、政策制定以及事故查处等方面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促进海上运输和渔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部署油气化工输送管道安全专项检查
为深刻吸取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原油泄漏引发爆炸事故血的教训,浙江省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工作要求,全面开展油气、化工输送管道安全专项检查。
这次检查的范围是辖区内所有原油、天然气、成品油、城镇燃气等油气管道和化工园区(集聚区)内外、穿越公共区域的化工输送管道。
这次检查的重点是管道服役期限,是否存在超期服役情况;管道与市政管网等易形成有限空间的构建筑物是否满足安全间距要求;途经人员密集场所的管道是否符合安全间距要求,是否制定搬迁计划,是否制定专项应急预案;管道设备设施维修维护保养情况;管道占压清理情况;站场选址和总平面布置与建(构)筑物、铁路、公路等安全保护距离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管道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是否具备信息远传、联锁保护、信息存储和报警等功能;管道沿线设置的里程桩、转角桩等标志桩和警示标志是否齐全完好;管道安全保护及监测装置是否完好并按要求定期进行检测和调试;管道定期巡检情况。
省安委会要求以事故为鉴,深刻吸取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引发爆炸事故的惨痛教训,加强对此次专项检查的组织领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细化检查方案、明确责任部门,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省发改委、公安厅、住建厅、质监局、安监局、能源局等部门将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加强对油气、化工输送管道单位的督促、指导、检查,切实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对检查中发现的管道单位存在的安全隐患,将督促管道单位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时不能整改的,做到组织领导、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资金、整改时限和应急方案“五落实”;对管道占压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安全隐患,省安委会要求主动协调并落实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限时解决;对存在与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类似的安全隐患,立即予以消除,严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
多措并举整治涉氨制冷企业安全隐患
为深刻吸取吉林、上海等地涉氨制冷企业重特大事故教训,我省针对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情况开展了专项治理工作。
全省各地将做好涉氨制冷企业安全专项治理作为深化安全大排查大整治的一项重要工作,行动迅速、部署到位、责任落实,促进了专项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台州市针对本地制冷行业数量多、整改难度大的实际,专门制定了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提出了具体整治要求,细化、完善了检查内容。宁波、温州、嘉兴、衢州等地以专题研究会、现场推进会等方式,研究会商专项治理具体事宜。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各地在6月份大排查大整治的基础上,再次组织开展“地毯式”排查,保证排查无遗漏。金华、衢州、丽水等地对辖区内所有涉氨制冷企业进行排查摸底,全面掌握了企业规模、液氨储量、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企业监管档案,明确了监管重点,为开展执法检查提供了依据。湖州市本着对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态度,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严格按照法规标准要求和执法程序逐个检查企业,共发出整改指令书65份,责令安全隐患严重的企业停产整顿。台州市针对热氨融霜过程危险性大、事故概率高等问题,将企业融霜环节的安全作为整治重点,不因“企业困难”或“历史问题”等理由而放松隐患整改的要求,对凡采用热融霜工艺且达不到安全基本条件的企业一律责令限期整改。
针对当前大部分涉氨制冷企业管理人员“不懂管、不会管”以及从业人员应急自救知识缺乏的现状,各地把开展液氨使用安全知识宣传、提高涉氨制冷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作为防范事故的治本之策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主动提供服务,开展免费培训,减轻了企业负担,有效提升了专项治理工作水平。宁波市通过事故警示教育、法规标准专家解读等形式,对全市410家涉氨制冷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安全负责人、安管人员和制冷车间负责人开展培训,增强了从业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了教育培训全覆盖。
一些市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和信息互通,通过部门联合发文、联合执法、联合督查、联合整治,组织专家或专业队伍为涉氨制冷企业提供检测、保养等专业服务,提高了专项治理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涉及检维修环节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监控、消防通道、特种设备等方面的隐患问题。湖州市安委办组织质监、安监、贸易、消防等部门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压力容器管道大检查大整治“回头看深入查”工作,以明查暗访的形式,指导、督促企业落实隐患整改责任。金华市由安监局牵头,会同消防、经信、商务和供销等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全面开展了涉氨制冷企业安全评价和隐患排查,共排查整治安全隐患570项,提请关闭企业13家。温州市组织专家对37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涉氨企业挨家挨户进行会诊,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地制订整改方案,搞好自动化控制系统建设,较好地解决了隐患整治与生产经营之间的矛盾。
舟山市涉氨制冷企业是渔业捕捞加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对渔业经济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该行业准入门槛低,且受当时标准、技术、环境等客观因素制约,多数建于上世纪的企业存在未经正规设计、设备陈旧老化、非法安装、无证使用、超期未检、消防通道不畅通等突出问题,极易引发类似吉林、上海等地的事故。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舟山市本着“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坚决不要带血的GDP”,对那些受条件限制确实无法整改的,或限期整改后仍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以及无证无照非法生产经营的企业,坚决实施了关停取缔措施。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该市积极鼓励企业进行整合、转型、转移,推动涉氨制冷企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岛北水产制冷行业集聚区建设,探索推行大型组合式冷藏库和规模化冷链仓储;鼓励企业采用新装置、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业层次,提高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对设备老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需大量投入整改的,选址不合理、对周围居民生活存在潜在威胁的,以及总体条件较差的企业进行重点整合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