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专版

文章导航

磐安的生态哲学

  磐安的生态哲学

  文/骆逸群 吴警兵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磐安县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出了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符合自身实际的“绿色发展、后发崛起”之路。磐安之路,折射出保护与发展互动、经济与生态共赢的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哲学。

  磐安,是钱塘江、瓯江、灵江和曹娥江四大水系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浙江省最重要的水源保护区。

  深秋,我们走进这个居于“浙之心”的山区县,但觉水清、气爽、土净。潺潺流水、绿意呢喃一路相伴,品质山城、秀美乡村如蛹化蝶,让我们在领略宋朝陆宰、陆游父子笔下意境“水声喧枕席,山色染衣裳”的同时,深切地感受到:“诸水之源”,既是生命之源,更是发展的动力之源。

留浙中一片净土,送下游一江清水

 ——留与送的境界

  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到下游县市的生态安全,在发展生态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磐安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共识。

  “磐安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县,加快发展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同时磐安又地处四江源头,生态地位敏感而特殊,磐安流出去的水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下游400万人的身体健康。因此,磐安肩负着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双重责任。”磐安县委书记周剑敏的话落地有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资源无节制开发和滥砍滥伐,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1983年磐安复县之初,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47%。县里下定决心:“磐安的优势在生态,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全县上下要把生态看作一种珍贵的资源,好好保护,好好利用。”

  随即,以恢复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绿化荒山”行动,在全县推开。

  一年,山坡披绿装;十年,生态得改善……历任党委、政府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0.14%,县域内大气、水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国家一级和Ⅰ类标准以上,四江源头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每年都名列前茅。在卫星遥感影像上,华东地区最绿的地方就有磐安。它像一颗有力跳动的绿色心脏,更是一个清新的天然氧吧。

  决策者们清醒的认识、清晰的思路,也化为磐安百姓的积极践行和自觉行动。保护原生态,保护源头水……环保志愿者不断涌现;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系列”建设遍地开花。到目前为止,磐安全县已命名省级生态乡镇19个,达到了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已命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8个,比例达到了95%;各乡镇中生态村的比例均超过41%。当其他城市发起“寻找可以游泳的河流”活动时,磐安却在“寻找不可以游泳的河流”。

  磐安良好的生态以及为保护生态而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外界的一致认同和上级的充分肯定。2000年,磐安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通过了国家生态县验收;磐安的县市长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生态县建设考核也连续多年为优秀。

年度考核削减工业指标,增加生态建设指标

 ——增与减的逻辑

  建设生态文明,突破口在哪里,新思路在哪里?

  磐安给出的答案是: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在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保障等均以‘生态’为导向标,全县干部群众形成了‘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共识,这是磐安生态立县及发展的重要基石。”周剑敏如是说。

  县里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行动协调。各乡镇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为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2011年,磐安县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并在当年11月通过国家环保部生态司组织的评审。这一规划提出了“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意识”、“生态制度”等五大体系的规划方案,构建了磐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框架,也为浙江乃至全国江河源头同类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磐安还削减了部门、乡镇的工业指标考核项目,同时增加生态建设考核。他们建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将生态项目、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等相关指标纳入相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创业承诺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优创先和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并与生态补偿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相挂钩。

  如今,“生态优先”理念在磐安已深入人心,“绿色发展”思路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资料显示,近6年来,磐安已拒批污染企业300多家,至少1/4前来洽谈落地的项目被“卡”。

发展工业的县域面积仅1%,绿色生态保护面积则达99%

 ——多与少的取舍

  磐安境内的区域面积有1196平方公里,却只用其中1%即10多平方公里来发展工业,而将99%的面积用绿色生态保护起来。

  作为经济基础较差的欠发达县和四江源头的生态示范区,磐安对自己提出了四个问题:“要不要发展工业”、“在哪里发展工业”、“发展什么工业”、“怎样发展工业”。

  磐安要不要发展工业?磐安县委书记周剑敏的回答是:无工不富,工业还是要发展。但是,在磐安发展工业不能来者不拒、遍地开花,要坚持做到“三个绝不”: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绝不把降低环保门槛作为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绝不在接受产业转移中接受污染转移。

  在哪里发展工业?根据“两边开发好,中间保护牢”的发展思路,磐安走的是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工业的路子,其发展工业主要集中在磐安工业园区、新城区、金磐开发区以及安文、方前、冷水、尚湖、玉山5个乡镇工业功能区,除了这8个地方,其他地方原则上不搞工业,只发展农业和旅游。目前,八大平台工业产值占全县的70%,税收占一半以上。金磐开发区的异地开发模式还成为联合国“全球治理创新”工作典范、浙江省最具影响力党政工作创新典型,并获得首届浙江开发区特别贡献奖。

  发展什么工业?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倒逼磐安提高招商项目质量。磐安县委副书记、县长陈蕾妍说,今年7月,他们刚婉拒了一家投资超过5亿元、产值预计可达到10亿元以上、年纳税30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只因对方生产铝合金型材,会产生轻微的重金属污染。磐安对工业项目的选择是以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高效益的新兴产业为主,并实行由县发改局、环保局、经商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部门联合会审机制,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同时推行新建项目排污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执行比国家、省、市更严的环保政策。

  怎样发展工业?磐安提出了“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大一点”的发展理念,工业园区、新城区严格按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并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全面贯彻,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深入到企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2003年以来,磐安关、停、并、转了一批有污染的企业,并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24小时在线监测。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利用废料种植食用菌

 ——废与宝的变奏

  “九山半水半分田”,磐安拥有耕地面积10万亩,山地面积140万亩,并形成了中药材、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生态养殖和特色经济林六大支柱产业。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磐安人秉承祖先的生态伦理,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农产品绿色规划》;2001年,磐安县编制了浙江省内第一个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率先全面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化肥的使用;2003年,磐安县开设了无公害农药专柜;2009年,磐安县全面推行生态农药,全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超过了8万亩,成为“浙江省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2011年,磐安县又统一建立了7个中药材加工点,推行无硫烘干,从源头上确保药材质量。

  纯朴的山民们深深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为了维护好生态牌子,农资商店自觉承诺不销售高毒高残农药,村民则自发成立了禁毒协会,禁止施用高毒农药。

  磐安的食用菌种植常年稳定在4000万袋左右,年产值1.6亿元。种植食用菌需要大量杂木,消耗资源。但磐安人却利用茭白叶、桑枝条、车木下脚料等废料,种植食用菌。食用菌废料又作为有机肥还田,或生产沼气。此外,磐安还推广“猪-沼-农作物”、“茶园、桑园、果园、竹园和经济林放养土鸡”等六大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磐安通过坚持生态循环理念,注重节约型、清洁化生产方式,变“废”为“宝”,做大做深了生态循环农业文章。目前,该县已成为闻名全国的道地药材主产区和名副其实的“江南绿色药谷”,并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香菇出口基地,其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

保护培育古村落,开发建设新景区

 ——新与旧的呼应

  走进磐安尖山镇管头村,充斥于耳的是上海话。对于随时随地出现的上海人,管头村党支部书记张威平习以为常,“与我们村常年联系的上海旅行社有80多家。”

  管头村,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乌石古村之一,因此也称“乌石村”,老村落集古屋、古井、古树、古塘于一体,极富韵味。2005年后,该村开发农家乐,积极发展乡村游,从最早的4家48张床位,发展到如今的72家1500多张床位,打响了“住乡村别墅、吃山野土菜、游夹溪胜景、赏台地风光”的牌子。去年,到管头村旅游者达28万人次,旅游营业额超2000万元,集体经济6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万元。

  类似管头村这样的古村落,磐安有25个。

  借助和谐的生态和优美的环境,磐安打出了“生态旅游”品牌,并出台了一系列大动作,保护古建筑,开发新景区。现在的磐安,境内已拥有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溪-夹溪省级风景名胜区、百杖潭景区、水下孔景区、十八涡景区、舞龙峡景区、灵江源森林公园、龙溪漂流、灵江源漂流、双溪漂流、高姥山省级旅游区等一批景区,培育了“乌石古村”管头、“婺州南孔”榉溪、“耕读世家”大皿、“台地药园”陈界、“舞龙故乡”佳村等一批特色古村落。

  2012年,磐安共接待游客309.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07亿元,分别是2008年54万人次、1.1亿元的6倍和10倍,成为我省旅游业的一匹“黑马”。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7 磐安的生态哲学 2013-12-05 浙江日报2013-12-0500015;浙江日报2013-12-0500016;浙江日报2013-12-0500017;浙江日报2013-12-0500022;浙江日报2013-12-0500018;浙江日报2013-12-0500020;浙江日报2013-12-0500025 2 2013年12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