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青春作伴
得意还乡

  包璇漪

  南山村家家户户做索面的盛况是在三十多年前。

  秋收了,南山下的麦田里,麦穗吸收了天地日月精华,饱满而金黄。珍惜这自然的恩赐,一年耕作的辛劳,家家户户将麦子磨成细细的面粉,按照老祖宗教授的做法做起索面来。

  所以索面其实是奢侈品,因为精细,因为工艺繁复,代表富足和讲究,成为民俗的象征。温州人家订婚、结婚、孩子满月、老人做寿,都作兴去寻最好的索面来款待馈赠亲友。

  但南山村现在基本没人种麦子了,多是从平阳、山东买来麦粉。没有了当年慢悠悠磨面粉的工艺,麦香的确要逊色一些。我们的食物,色泽、香味、口感就这样一步步沦陷。

  杜克此时返乡。在乡野寻访地方美食,对32岁的杜克来说,也是寻路人生,发现自己的存在价值。一次次的贴近和寻访,乡野间传统食品的色香味都分明起来,召唤出舌尖的记忆,也召唤出对古法手作价值的重新发现。他找到了南山村,找到了马屿的古法手作红糖,还找到了民间手作的姜酒。网店做得风生水起,寻访做得兴致勃勃,还带动更多网店加入对传统手工食品的挖掘和推介。

  寻路乡村,杜克认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在给复兴民间手艺一个新的契机。“你问我网店收入么,肯定不能逊色于我在城市工作啊!”32岁的杜克在杭州工作生活多年,回到瑞安做网店一年,终于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青春路径。推己及人,他觉得,年轻人对乡野的回归,不应该是失意的。

  经济学家周其仁在《城乡中国》里提出,经济自由是城市化的根基。所谓经济自由,就是行为主体按自家意志选择了可以带给自己较佳经济后果的那一种用途。所以,杜克的意义在于,他在今天选择了乡村,还确实获得了更好的经济后果。这对于更多离乡的年轻人,是不是一种更有力的召唤?

  日渐被掏空的农村,盼青春作伴,得意还乡。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ICP备:浙B2-20080242 浙公网安备 33010302000628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青春作伴
得意还乡
2013-12-03 3275950 2 2013年12月0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