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思乡的鱼 归村的人

——阿国和安吉天赋船头鱼的故事

  初冬暖阳下,37岁的黄建国开着奔驰R350,不疾不徐地穿行在一湖碧水和满目山色之间。车轮掠过处,风儿裹挟起满地的梧桐落叶,与我们一道去追寻“安吉天赋船头鱼”的故事。

  “阿国”,在浙北山乡安吉,走到哪里,大家都这么称呼黄建国。他的饭店,五年前从孝丰镇赋石村的农居,搬到了县城递铺镇。有人说,安吉县45万人口中,至少15万人光临过阿国的饭店,吃过他老婆烧的天赋船头鱼。

  这个自小在浙北第一库——赋石水库边长大的年轻人,从17岁开农家乐,用20年时间,打造出一道誉满山乡的乡土佳肴,让赋石水库的花白鲢鱼身价倍增。

  然而此刻,站在赋石水库边自己亲手建起的小竹屋前,他却变得惆怅起来。“你看,坐在竹屋里,吃赋石水库的鱼,看赋石水库的景,多么美妙。”他说,过完年后,他想重新修整小竹屋,带着船头鱼回归赋石村。

  (一) 船头的香味

  “如果没有”,是寻访安吉天赋船头鱼时,用得最多的句式。一道乡土美食诞生的背后,是一片乡土和许多人物命运的交集与共鸣。

  1972年9月,出于防洪之必须,西苕溪主流西溪上游,一项历时8年的重大水利工程拉开建造序幕。安吉、长兴、吴兴三地,8000余劳力汇聚此地,安营扎寨,日夜劳作,挖出一个集雨面积331平方公里、库容2.18亿立方米的人工湖泊。

  大坝建在一个名为赋石的小村落,水库因此得名,取名“赋石水库”。次年,水库开始蓄水养鱼,涵养生态。但到了年关,如何捕鱼成为难题。土生土长的安吉人,大多为山民,不熟悉水性,更不懂捕鱼。

  绍兴高桥人严炳祥,是首个被“请”到安吉赋石水库的捕鱼师傅。那时,物资相对贫乏,赋石水库还承担着年底向周边乡村供给花白鲢鱼,让老百姓“有鱼过年”的重任。果然,绍兴师傅捕鱼技术了得,一眼望去,便知哪里有鱼、何处下网。

  从1974年至1978年,严炳祥之后,叶念一、朱关木、傅云来、王吉利等绍兴捕鱼师傅,也相继来到安吉。他们5人组成捕鱼队,自己建造水泥船、乌篷船,看护和管理赋石水库的渔业资源。因为捕鱼队的重要性,赋石水库管理局还纳他们为正式员工。5个绍兴捕鱼师傅,由此在安吉落户生根。

  每年11月起,5个绍兴师傅就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他们必须在春节到来前,把水库蓄养的鱼儿捕捞起来,供应到市场上。当地百姓有做腌鱼过年的习俗,天气转冷后,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十斤新鲜鱼。

  水库面积很大,为节省时间,到了午时,师傅们就在船头的小土灶上升火做饭。捕捞上来的鱼儿,洗净后就直接扔到另一个小土灶上的铁锅里,从湖里舀几瓢水倒进,撒上少许盐花,放点葱蒜,小火慢炖,等饭煮熟了,鱼也炖入味了。这时,大家围坐在船头,端着饭碗,就着一锅热腾腾的鱼肉,大口大口吃起来……

  36年后的今天,拿着退休工资、61岁的傅运来还在捕鱼,但捕鱼的场地,已转换到了安吉的另一端——凤凰山水库。“退休了闲不住,人家看我捕鱼技术好,就又请我去捕鱼了。”傅师傅用地道的安吉话说:“船头鱼,就是我们随便叫出来的。”

  但他又说,没想到的是,当年捕鱼人无奈下烧出的菜肴,如今却红遍了整个安吉县城,成为家喻户晓的一道美食,“还是阿国有本事,能把这道菜做出名堂来。”

  (二) 竹屋的辉煌

  那年初冬,阿国站在水库边的小竹屋里,被船头飘来的香味所吸引。办农家乐,关键是要有乡土味的特色菜。他眼前一亮,天赋船头鱼,就此从船上游到了岸上。

  阿国不太会读书,初中毕业后,他就回到老家赋石村,开起小饭店。那时,城里人还不时兴跑到乡下悠闲游。他在赋石水库边建造的小竹屋,也没有“农家乐”这么时髦的称呼。但是,越过他的老家,继续往山沟深处前行一公里,就会看到世外桃源般的“天赋度假村”。

  “青山秀水,交相辉映;竹海浩瀚,风光无限;两岸青山,村舍掩映;自然生态,宁静优雅;大坝雄姿,天赋碧波;风物特产,任君采购”,这段文字,是记者从《赋石水库志》里查得的。

  1994年,受全县发展旅游热潮影响,赋石水库管理局招商引资,在碧湖深处建造休闲娱乐场所,取名为“天赋度假村”。“天赋”,虽取自赋石村,又融入了自己的创意。

  天赋度假村曾红极一时。那时,安吉县内旅游景点还不多。这个坐拥盈盈碧水和葱茏山色的度假村,曾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

  从家门口进进出出的车辆,让阿国看到了商机。在琢磨城里人的消费心理后,他在水库边建起两间大小的小竹屋,还有一个观景平台。坐在观景平台,能看到赋石水库最美的风光。风光有了,能留住客人的菜肴在哪里?

  那年初冬,阿国站在水库边的小竹屋里,被船头飘来的香味所吸引。“这鱼怎么烧得这么香?”他突然眼前一亮。待晚上捕鱼师傅归来后,他就上前去询问。师傅说:“水库里的鱼,没有一点泥腥味,当然好吃的。”

  阿国恍然大悟:“水库边开的饭店,为何不拿鱼来当招牌菜呢?”回去后,他反复试验这道菜,还为这道菜取了个土洋结合的名字“天赋船头鱼”。至于做法上,他做了很多改良,但也确立了两个原则:必须用水库的胖头鱼;必须用土榨的菜子油。

  就这样,阿国藏于水库深处的小饭店,因为一道“天赋船头鱼”,红遍了整个安吉县。2006年至2008年兴盛时期,从赋石水库大坝脚往外走,到赤坞村,村道沿线的餐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挂着的招牌,无一例外都是“天赋船头鱼”。

  从那时起,赋石水库的花白鲢鱼,从1.5元/斤,瞬间跃升至10元/斤。贵的时候,甚至达到12元/斤,比猪肉还贵。就连阿国自己买鱼,不仅要预订,还得到船上去抢购。

  (三) 回归的期待

  “天赋船头鱼”游到县城的五年,尽管生意继续红火,但老顾客“怎么没以前好吃了”的疑问,让阿国忐忑不安。他知道,乡土美食不能远离乡土。他和鱼儿,都该回归了。

  2009年,酒驾受到严查。阿国心想,不如把饭店搬到县城里。赋石村毕竟远离城市,从县城过来,走最近的路也有21公里。那年,他放下辉煌了十余年的小竹屋,和妻子、父母来到繁华的县城。

  芜园路上,“阿国天赋船头鱼”小小的店面开张了。老客、新客齐齐涌来,生意十分红火。两年后,因为小店生意爆棚,阿国又把饭店搬到了灵芝西路上,面积扩大了四五倍。尽管离闹市区远了点,但顾客依然络绎不绝。

  这几年,尽管饭店生意经营得不错,但阿国心里总放不下一件事。有老客反映说:“阿国,这船头鱼还是船头鱼,但怎么感觉就没以前的好吃呢?以前在赋石村吃船头鱼,那味道真叫好啊。”

  阿国是个敏感的人,顾客的无心之语,让他陷入了沉思。鱼,还是赋石水库的胖头鱼;油,也是老家土榨的菜籽油;烧法,仍由妻子掌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有天,他特意回了趟老家,装满一桶湖水,回到城里的饭店。

  同样的鱼、同样的油、同样的火候,加入不同的水,等妻子把两锅船头鱼烧好后,他请员工一起品尝分析。结果,大家一致觉得,用赋石水库的水烧出来的鱼,味道确实更胜一筹。“原来问题出在水上。城里用的是加了明矾的自来水,可能对味道有影响。”

  阿国说,或许就像《舌尖上的中国》中所说的,一道美食如果离开原地超过30公里,就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变味。这些年,他尽了最大努力。船头鱼的烧法并不独特,也没什么秘诀,但他坚持由妻子来烹饪这道菜。可是,船头鱼还是变味了,这让他很遗憾。

  不久前,阿国得到一个消息,承包到期、停顿歇业的“天赋度假村”,如今已找到了新主人,明年将重新恢复经营。阿国突然觉得,自己也该带着船头鱼回去了。“明年,我修好小木屋,你们一定要来。我烧起原汁原味的船头鱼等着你们。”阿国对我们说。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灶头边的村庄 00019 思乡的鱼 归村的人 2013-11-26 浙江日报2013-11-2600011;浙江日报2013-11-2600012;浙江日报2013-11-2600013;浙江日报2013-11-2600014;浙江日报2013-11-2600021;浙江日报2013-11-2600022;浙江日报2013-11-2600023;浙江日报2013-11-2600017;浙江日报2013-11-2600019;3270314 2 2013年11月26日 星期二